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9 09:32:31瀏覽345|回應0|推薦1 | |
M02空的心得之一 《當和尚遇見鑽石1》在第四章中提到有關「空」的 意含: 書云:『......須菩提:我們該如何稱呼這本書? 世尊:我們稱它為《圓滿智慧》。 須菩提: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本書? 世尊:把它視為圓滿智能。如果你納悶何以如此,那是因為我所撰述的圓滿智慧從不存在。這也正是我決定把這本書命名為《圓滿智能》的原因。須菩提,你認為這本書是一本書嗎? 須菩提:當然不是。我們知道您從未寫過這本書。 “你可以稱此書為一本書,你也可以把此書視為一本書,因為它從來就不曾是一本書”;這段陳述是上述對話的要點,也是說明萬物潛能的關鍵。............』 書云:『......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同樣一個人或同樣一家公司所採取的相同行動,幾乎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 書云:『......這正是“空”的含意:所有的事物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壞,而大樓本身則沒有好壞利弊,全憑我們看待那幢大樓的觀點而定。這正是事物的潛能。............』 <解讀> 在其上的第一段:到底那書是有還是沒有? 第二段:同一個人所採取同樣的行動,何以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第三段:何以那是事物的潛能? 一、事物的潛能在於我們能夠學習另一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不要堅持己見,保持彈性。因為事物本身不會判別是非善惡,是看的人在評定的。 二、書是存在的,我們也要去看看它其中在寫什麼,之後了解它、體會它、了然於心,也有自己的心得。然後,把它和之前自己既有的觀點和想法,融合起來。再者,在生活中實踐之。因而,書是有,從看它到了解,再為自己的就成為「空」了。 三、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採同樣的動作,但是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心情、可能所面對的環境也不一樣了,如此所做的回應也不同了,在如是的情況下,當然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囉! <心得> 一、金剛經中的一個句型:「是莊嚴,則是非莊嚴,是名莊嚴。」是為「是X,則是非X,是名X。」轉換成一般的字眼,就可以說成:「是我,則是非我,是名我。」用白話說:「我是我,不是我的我也是我,綜合起來那我和不是我的那我,才是真正的我。」 二、再用另一種說法:「要了解我嗎?那首先要聽我是如何的介紹我自己,除此之外,你還要去聽別人是怎麼說我的,那別人可以是我的親人、朋友、同學、同好、同修、同事...等等,越多越好。接下來,更要和我生活在一起、共事在一起、共睡在一起一段時間,如此便有了屬於你自己的,對我的觀點和想法。綜合以上,那以上所有的我,就是我了。........不過,還不是真正的我,因為我一直還活著,我還在一直在生活中學習著,所以,你還是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保持一個彈性,去接受我一直在變動的我。有了這樣的了解和體認後,有那樣的心態,你才可以真正的認識我了!」 三、所以面對所有人世間萬物,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不管我們了透幾分,都要保持一個它可以變化的空間才是。 <學習> <學習> 從某方面來說,「空」就是對一個東西做全面性的了解。 一、對物。了解物品本身的特性是什麼?對我有什麼好處和壞處?要如何用?何時用?什麼人用?才會發揮它最大的效能?它對我的價值如何?要花多少錢?我可以負擔得起嗎?它是一種,對我而言,是需要還是想要?若是需要,是否現在就要?若是想要,它對我的意義又是什麼?……如是全面性的考量,或是重點式的打算後,也就是一種「空」的概念了。 二、處世。一般來說,會牽扯到人和事(或物)。就人和事來說,所謂「窮理於萬物始生之處,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 意即是,把所有的人與事都回歸到事情的原本的狀態,以及人的起心動念上,如此一來,對人與事就可以掌握到百分之五十了。接下來,延著事情的發展,了解其間事情的變化,和參與的人,如是又了解了一半了。最後,就所牽扯到的人,做全面性的了解,如此又把另一半給了解了。例如:他的背景、個性、行事風格、生活習慣和品味、對生命的見解、別人對他的觀感、自己對他的看法…等。如此既已掌握到百分之百的情況時,就可以全盤的主動進行事情的進度了!這也是一種我對「空」的想法。 <後話>花了兩天書寫此篇,並且多次小處修改後即刻定稿,我很高與完成這篇文章,呵呵呵,為自己拍拍手!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