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8 08:32:13瀏覽197|回應0|推薦1 | |
解讀《和尚遇到鑽石1》...... 書云(大陸簡體版):「...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都繫於我們自身的觀感。......為什麼事物的好壞並非源自我們本身,要說我們看待人或事物的方法,源自我們的心或我們的觀感。......」 <解讀>當萬物--萬物是指是一切的人事物--被人看到時,都會對那物有所評價和論斷;最簡單的就是喜歡或是不喜歡。而這論斷的結果和那被評價本身的物是無關的,也和論斷者本身無關,是和論斷者的知識、生活經驗、當時的心境有關。 例如:一般人看巴黎鐵塔所得到結果,和一位詩人、畫家、工程師、旅者等,每一位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和個人的知識以及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還有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去看同樣的場景時,也依著他當時的心境,產生出不同的結果。再加上每人取角的不同,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的。 再者,書中也提到,如果有一件事物是千萬的絕對好時,那麼一千人看它時,都會得到相同的評論和結果才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因此,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都和別人不一樣的,當然,其結果也是不同的。所以,世間一切是非善惡並非來自萬物的本身,而是來自人對它的觀點和感受,而且是非常個人化的。 <延伸>一、有萬物,又有人對事物有著種種不同的觀感,形成了這個大千世界。 二、因為我們對事物有著自己的觀點,因而造就了自己的個人天地,或是稱之為自己的命運。 三、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心中的一把尺,我稱為「應該」,因此每個都用自己的應該去看別人、說別人,撞到那被評論者的應該,或是不同於第三者的應該,三兩撞擊後,因而產生了「衝突」。在大家都未能釐清一切事理的根源時,接著誤會、辯解、能量的爭奪、口出惡言、出手傷人,更甚者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等,是可想而知的。 四、萬物沒有對錯之分,是人去分辨好與壞。這就是佛家所言的「分別心」。 <學習>一、要學習、了解自己的那個「應該」。 二、去體會別人的「應該」。 三、隨時保持一個彈性的空間去接受別人不同於我的「應該」。 四、學習永遠都以一個好角度去看事情,以一個善意去體諒別人。 五、因為有著太多的「應該」,學習讓自己沒有「應該」。 六、用「臨在」去撫慰自己所得到的壞感受。 七、有分別心不是不好,而且一定要有分別心,分別心是一個對事情的見解,是自信的表現。重點是在肯定自己的見解之時,也要接受別人可以有和我不同的看法。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不是自卑,就是自大了!因為這是一個大千世界,不是嗎? <結語>為何要那樣的學習?只是因為我要滿懷心喜的活著! <邀請>若有人看不懂我所寫的文章,我絕對的相信不是你的問題,而是我的筆力不夠好,或是我表達的不完全。在這,六百邀請你,就直接問吧!而且,在這先感謝你的提問,不僅讓我知道要如何改進之外,我更相信我會得到更多的心得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