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7 11:43:35瀏覽2067|回應2|推薦7 | |
說真的,德里一天要好好『旅遊』完所有的地方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是要收集景點,那就另當別論。 去完胡瑪雍墓,下一個景點,可以選擇『印度門』跟『總統府區』。 這兩個地方可謂是全印度的權力中心所在(其實在印度,邦政府的權力頗大,有時候還不鳥中央)。兩者遙遙相對(真的很遙,慢慢走要半小時)。 印度有兩個印度門,都是英國人蓋的,但英文不同、意義不同。 在孟買,印度門叫做:Gateway of India,瀕臨阿拉伯海,主要是歡迎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與皇后來到印度。 在德里,印度門叫做:India Gate,正對總統府,旁邊有和平鐘,建於1921年,主要是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三次英阿(阿富汗)戰爭中陣亡的印度將士(共計陣亡90000多名印度將士),共有13500多名的陣亡將士名字刻在建築上。 其實,兩個『門』給人的感覺,真的是截然不同。 孟買的印度門,富麗堂皇,有皇室的氣氛,但看著看著,就像一個逐漸落寞的帝國,尤其在夕陽餘暉下,更令人有種日薄西山的感覺。 但德里的印度門不同。仰望這個門,有一種『奮起』的感覺,象徵一個國家的興起。當時,印度領地的人們以參戰當作『獨立』的交換條件,然而,在戰爭結束之後,僅僅換來一座『印度門』(初期甚至叫做全印戰爭紀念館),讓印度人獨立的盼想成為竹籃打水。但這座刻有印度陣亡將士的建築,卻因此成為印度人心中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成為當時他們追求獨立的一個『里程碑』。 我嘗試想,如果孟買跟德理的印度門交換,會是個什麼樣的景象跟感覺? 沿著中央的大道走向總統府,兩旁是綠地(但地上一堆冰棒棍),很多人假日時會到這裡的草坪上野餐、打球、散步。這條大道,也往往當作閱兵、遊行的地點,連結精神象徵與權力中心。而在這調寬擴大到兩旁,集中了大部分的政府主要機構。
印度總統府,全名叫做:Rashtrapati Bhavan,這是印度文,意思是『總統的房子』。這是英國人蓋的。從1912起開始建設,完成於1929年,主要是為了將殖民的首府從加爾各答遷移至德里所建設。 而當時,因為原德里市區已經過於擁擠及老舊,因此,選擇在德里的西南方歸劃一個新的區域(就是現在的新德里市)。而現在用來當作總統府的,就是當時全力建設的一個重點:總督府。 總統府的屋頂是個巨大的半球形結構,這是採用蒙兀兒帝國的建築風格(凸顯印度殖民地文化)。但鄰近的國會大廈,則是大圓盤式建築,四周繞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圓柱,這是中亞細亞式的風格,而屋簷和柱頭的雕飾,則鑲用印度風格。 由於整個建築位於『高崗』上,加上當時規劃極為用心,整個感覺相當有氣勢,立於其中,有一種『大國崛起』的雄心壯志(不過離開之後就毫無感覺)。而兩旁的建築,也頗有看頭,而且,當時英國殖民帝號稱日不落,因此,甚至在兩旁的燈柱上還分別標注各個殖民地當印度的距離。 來這裡逛逛,其實,沒有歷史味,但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一個新興成長國家的『氣勢』!
|
|
( 在地生活|亞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