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旅遊心得 (贏得機票的舊作)---歐洲藝術之旅
2007/07/26 00:26:22瀏覽1308|回應0|推薦4

旅遊心得 (贏得機票的舊作)

好懷念在印尼的時光。
那時被中文老師逼著寫文投稿參加比賽,就寫了這一篇。
問老師看起來怎麼樣,她讀來讀去,答:「評審不是恨透就是愛死。」
我主觀太強,文字批判性太重,不認同的人會給很低分,認同的人會很高分。
不過最後一樣得了名次,贏得台北雅加達來回機票,所以看來愛我的人比較多。
有機會可以繼續寫。


------------
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工具的發達,以及經濟狀況的改善,民眾不再願意永遠生活在相同的地方,做隻井底之蛙,越來越多人認為一生中總要有機會到處去走走,遨遊五湖四海開開眼界。這樣的風氣日益興盛,因此無論是國內或是國際間的旅遊次數是越來越頻繁。我很幸運地在二OO二年十月參加了學校主辦的藝術之旅。自雅加達出發,轉機於新加坡,而後達比利時布魯塞爾。然後在十天內遊歷了歐洲四個國家景點: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比利時布魯塞爾與荷蘭阿姆斯特丹。這是年輕的我此生第一次到歐洲旅遊,難免感觸良多。
說起感觸,行程中的博物館與美術館本身就已十分吸引人,但更引起我興趣的是仔細品味各城市街道上、樓宇間、甚至每個角落中所蘊含的歐洲獨特風格。想想,接觸海外文化不也正是旅遊的目的嗎?長期旅居海外使我相信不論住在何處生活都是大同小異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食衣住行育樂,缺一不可,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但歐洲的街頭徹底顛覆了這個價值觀,滿街的古老建築不只帶給我無限的新鮮感,更讓我明白了西方人自豪的根源。每個城市都各俱特色,卻不約而同地充滿人文氣息,美的表現俯拾皆是,例如那有名的雕塑「布魯塞爾之窗」,一個立於布魯塞爾機場到市區路中央的一個極大橘色畫框,框內景物沒有一分一秒是相同的,隨著季節改變,道旁的樹木春綠、夏蔭、秋枯、冬落,街道上時而車如流水馬如龍,時而景物寂寥車馬稀疏,千變萬化,極具想像空間。那日天氣正好,橘色畫框與蔚藍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經過它時就算是在遊覽車內,大家也趨之若鶩,紛紛按下快門,作為回憶。
旅遊的眾多好處之一是能帶給人們新的刺激,引發對事物新的看法,但人人面對旅遊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有時人們並非真的是在旅遊,而是在「收集」,以便將來炫耀。炫耀,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花了那麼多錢,看了那麼多景點,而思想深度僅只於此,豈非可惜。去過了英國倫敦,只對他們貴得要命的物價做眉批;參觀了聖保羅大教堂等名勝,卻不深刻品嚐他們精湛的戲劇表演,真是入寶山空手而回。我們是以藝術之旅的名義出國,理所當然欣賞了一齣名為「藝術」(ART) 的戲劇表演。這可以成為我的「收集」之一,但「藝術」這齣喜劇讓人在捧腹大笑之餘,腦海中盤旋思考著友誼究竟為何物以及常人對藝術的刻板印象,這正表露出西方人的另類觀點。由此觀之,如果能在「收集」之餘,深深地做一番思考,必能對自身的文化修養有所幫助。另外,去過了法國的羅浮宮,如果僅留下「建築很壯觀,畫很漂亮,人很多」這樣的感想,那不如坐在家中看畫冊,還可省去車舟勞頓之苦。一般觀光客對賞畫的態度也叫人頗為莞爾,「布魯塞爾之窗」也就罷了,連在羅浮宮面對「蒙娜麗莎的微笑」大家也蜂擁而上,快門拍拍拍,燈光閃閃閃,作為「收集」的證明,殊不知閃光燈會使畫褪色?此時何不退後一步,靜心思考「蒙娜麗莎的微笑」成名的原因?坦白說,見了原畫我並無驚鴻一瞥之感,羅浮宮內的作品太多了,就算人們在巴黎住上十年,每個周末去走馬看花一趟,依然還是看不完,「蒙那麗莎的微笑」在其中似乎並非絕響,怎會馳名中外?這讓我認為名畫魅力的產生還是得靠時運機運以及媒體的廣為宣傳。或者礙於觀光客的閃光燈,羅浮宮並無展出真品?我就不得而知了。
十天的行程中,我們還看過許多地方,深覺獲益匪淺,在此不一一盡述,十天後我們這旅行團由布魯塞爾起航,轉機於新加坡,再返回雅加達。回顧這趟藝術之旅,我個人認為旅遊態度如果本末倒置,就算遨遊五湖四海,世界著名景點「收集」成簍,到頭來也還是井底之蛙,對自身修養無益。旅遊的重點應是讓思想更為深刻,在「開開眼界」之餘,以赤子之心去感受人類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不同民族的思想,藉著了解他人歷史,以助長本身的修為,這即是我這次歐洲之旅的心得收穫。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keptical&aid=111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