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2 23:08:34瀏覽382|回應1|推薦8 | |
以前曾聽老一輩的人用誇飾的方法說:「我走過的橋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句話我想用意並不在於炫耀,而是在告訴晚輩們經驗的可貴。我們這一代總會認為自己又不是像父執輩一樣沒唸過幾本書,懂得東西怎麼可能少於他們呢,如果這種前提的假設是正確的,那「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又代表什麼意涵?有些能力並無法直接從書本裡頭得到,因為他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去印證。 但可嘆的是現代的年輕人並不吃這一套,總以為自己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偏偏這種肯定應該是來自於他人的認知才能顯得真實。在電影『澳大利亞』裡頭有句對白:「自傲不代表實力」,雖然這句話是來自一位惡棍對善良百姓半威嚇口吻,但觀其意涵並沒有太大錯誤,我們是不是常流於過度自信而不知不覺露出傲氣,也因此傲氣而蒙蔽正確是非價值的判斷?年輕人要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錯不了的;阿匹婆就是我們的國寶,一個見證過台灣演繹歷史的演藝圈國寶。 看到電視新聞報導許多學校的「建教合作」學生因工廠營運不善而須遣送回校,但學校單位負責制訂政策的人卻雙手一攤的以為自己也是受害者,這對當初選擇學校、選擇工廠的學生而言公平嗎?就算著實經營不易,給學生一些善意的安頓難道不是負責的態度?當工廠日夜運轉亟需廉價勞力的時候,他們不就是公司最樂於運用的棋子嗎?學校如何扮演學生與工廠間的那座溝通橋樑,不是消極的說:「我們也為他們感到難過!」一句話就可以輕輕帶過。 為什麼「阿匹婆」走了媒體、政府才知道要珍惜她的寶貴經驗?為什麼要等到學生被送回學校才知道公司營運早已出問題?難道非得等大出了大事才能搭起對話的窗口,那作用於溝通的橋樑才顯現出他的存在價值?有形的「橋」連接兩地之間交通的不便,無形的「橋」溝通兩個人內心認知的差異。我們要多造訪身邊的每一座橋,莫讓橋因年久失修風化、腐蝕、生鏽了!一旦哪天橋斷了,要再造一座新橋恐怕是曠日廢時的一件事。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