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解義》——六祖惠能大師
2012/12/15 12:16:22瀏覽8636|回應1|推薦4

@《金剛經解義》——六祖惠能大師 ~ 之一

曹溪 六祖大師 惠能 解義 序


 @《金剛經解義》——六祖惠能大師 ~ 之二

http://blog.udn.com/shiglfs/7146030

《金剛經解義》——六祖惠能大師  ;宋 天台 羅適  校刊 (為主要依據勘正)


((  文字 出處、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depth=1&ei=d0fLUNenLqaNmQX74oCwBQ&hl=zh-TW&prev=/search%3Fq%3D%25E6%2583%25A0%25E8%2583%25BD%25E5%25A4%25A7%25E5%25B8%25AB%25E8%25A8%25BB%25E8%25A7%25A3%25E9%2587%2591%25E5%2589%259B%25E7%25B6%2593%25E6%2584%258F%26hl%3Dzh-TW%26tbo%3Dd%26biw%3D1280%26bih%3D634&rurl=translate.google.com.tw&sl=zh-CN&u=http://www.douban.com/note/211308016/&usg=ALkJrhgj43AfwaOqNBbgVxVO-ht44XVPtg      2012-04-24 15:30:50 ))

 曹溪 六祖大師 惠能 解義 序


金剛經解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 


夫金剛經者。 無相為宗。 無住為體。 妙有為用。 自從達磨西來。 為傳此經之意。 令人悟理見性。 秪為世人不見自性。 是以立見性之法。 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 即不假立法。 此經讀誦者無數。 稱讚者無邊。 造疏及註解者。 凡八百餘家。 所說道理。 各隨所見。 見雖不同。 法即無二。 宿植上根者。 一聞便了。 若無宿慧。 讀誦雖多。 不悟佛意。 是故解釋聖義。 斷除學者疑。 若於此經。 得旨無疑。 不假解說。 從上如來所說善法。 為除凡夫不善之心。 經是聖人之語。 教人聞之。 超凡悟聖。 永息迷心。 此一卷經。 眾生性中本有。 不自見者。 但讀誦文字。 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 方信一切諸佛。 從此經出。恐世人身外覓佛。 向外求經。 不發內心。 不持內經。 故造此訣。 令諸學者。 持內心經。 了然自見清淨佛心。 過於數量。 不可思議。 後之學者。 讀經有疑。 見此解義。 疑心釋然。 更不用訣。 所冀學者。 同見礦中金性。 以智慧火鎔煉。 礦去金存。 我釋迦本師。 說金剛經。 在舍衛國。 因須菩提起問。 佛大悲為說。 須菩提聞法得悟。 請佛與法安名。 令後人依而受持。 故經云。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 與法為名。 其意謂何。 以金剛世界之寶。 其性猛利。 能壞諸物。 金雖至堅。 羚羊角能壞。 金剛喻佛性。 羚羊角喻煩惱。 金雖堅剛。 羚羊角能碎。 佛性雖堅。 煩惱能亂。 煩惱雖堅。 般若智能破。 羚羊角雖堅。 賓鐵能壞。 悟此理者。 了然見性。 涅槃經云。 見佛性者不名眾生。 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如來所說金剛喻者。 秪為世人性無堅固。 口雖誦經。 光明不生。 外誦內行。 光明齊等。 內無堅固。 定慧即亡。 口誦心行。 定慧均等。 是名究竟金在山中。 山不知是寶。 寶亦不知是山。 何以故。 為無性故。 人則有性。 取其寶用。 得遇金師。 鏨鑿山破。 取礦烹煉。 遂成精金。 隨意使用。 得免貧苦。 四大身中。 佛性亦爾。 身喻世界。 人我喻山。 煩惱喻礦。 佛性喻金。 智慧喻工匠。 精進猛勇喻鏨鑿。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 人我山中有煩惱礦。 煩惱礦中有佛性寶。 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 鑿破人我山。 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 見自金剛佛性。 了然明淨。 是故以金剛為喻。 因為之名也。 空解不行。 有名無體。 解義修行。 名體具備。 不修即凡夫。 修即同聖智。 故名金剛也。 何名般若。 般若是梵語。 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 慧者有其方便。 慧是智體。 智是慧用。 體若有慧。 用智不愚。 體若無慧。 用愚無智。 秪為愚癡未悟。 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羅蜜。 唐言到彼岸。 到彼岸者。 離生滅義。 秪緣世人性無堅固。 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 流浪諸趣。 未到真如之地。 並是此岸。 要具大智慧。 於一切法圓滿。 離生滅相。 即是到彼岸也。 亦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 心邪則此岸。 心正則彼岸。 口說心行。 即自法身有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 即無波羅蜜也。 何名為經。 經者。 徑也。是成佛之道路。 凡人欲臻斯路。 當內修般若行。 以至究竟。 如或但能誦說。 心不依行。 自心則無經。 實見實行。 自心則有經。 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曹溪 六祖大師 惠能 解義 序

~之一、2012年12月15日 上午 11:53星期六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者指義。 者定詞。 阿難自稱如是之法。從佛聞。 明不自說也。 故言如是我聞。 又我者性也。 性即我也。 內外動作。 皆由於性。 一切盡。 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祗樹給孤獨園。  

一時者。 師資會遇齊集之時。 者是說法之主。 者欲明處所。 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者太子名也。 是祗陀太子所施。 故言祗樹也。 給孤獨者。 須達長者之異名也。 者本屬須達。 故言給孤獨園。 者梵音。 唐言覺也。 覺義有二。 一者外覺。 觀諸法空。 二者內覺。 諸心空寂。 不被六塵所染。 外不見人之過惡。 內不被邪迷所惑。 故名曰覺。 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者。 佛與比丘同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 故言與也。 大比丘者。 是大阿羅漢故。比丘者是梵語。 唐言能破六賊。 故名比丘。 。 多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其數也。 者。 同處平等法會。  

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 乞食於其城中。 

 爾時者。 當此之時。 是今辰時。 齋時欲至也。 著衣持缽者。 為顯教示跡故也。 者為自城外而入也。 舍衛大城者。 名舍衛國豐德城也。 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 故言舍衛大城也。 言乞食者。 表如來能下心於一切眾生也。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 平等以化也。 乞已者。 如多乞不過七家。 七家數滿。 更不至餘家也。 還至本處者。 佛意制諸比丘。 除請召外。 不得輒向白衣舍。 故云爾。 洗足者。 如來示現。 順同凡夫。 故曰洗足。 又大乘法。 不獨以洗手足為淨。 蓋言洗手足。 不若淨心。 一念心淨。 則罪垢悉除矣。 如來欲說法時。 常儀敷施壇座。 故言敷座而坐也。 

_()_


ps:

說明與推介:

出家後所得、所讀的第一本金剛經註解,就是:中國禪宗 六祖(慧)惠能大師的註解義,算是淺顯易懂的解義本,對我而言;值得一讀再讀、並廣為留傳。有助於行者般若心性的啟發與修證的""修正""、微調;及做為不斷檢視自己、內觀自己之身口意。與修行生活是否符合如來真實義?!   _()_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7142211

 回應文章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修正 修證 微調 檢視
2012/12/17 15:59

說明與推介:出家後所得、所讀的第一本金剛經註解,就是:中國禪宗 六祖(慧)惠能大師的註解義,算是淺顯易懂的解義本,對我而言;值得一讀再讀、並廣為留傳。有助於行者般若心性的啟發與修證的""修正""、微調;及做為不斷檢視自己、內觀自己之身口意。與修行生活是否符合如來真實義?!    _()_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