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敬師之道
2009/05/10 13:39:08瀏覽626|回應1|推薦18

        藏傳佛教十分注重師徒之間的關系,更要求學佛的人在一開始就要了解敬師之重要性

        在傳統上,於未建立師徒關系以前,弟子必須觀察一位法師的德行及學識三年之久,而法師亦會觀察考驗弟子之質素三年,絕無草率拜師或收徒的情況。

          弟子必須在觀察期間,了解法師是否具備了堪為人師的十種條件,它們分別為:

一.戒行清嚴﹔

二.禪行精湛﹔

三.智行具足﹔

四.証悟高於弟子﹔

五.盡心育扶弟子而非為求名利供養而收徒﹔

六.精通佛理﹔

七.証得真如﹔

八.開示清楚﹔

九.身體力行及﹔

十.渡眾生不生厭倦。 (實無第二人想)

    由此可見,要尋得明師的確不容易。同時,要成為一個弟子也不是易事,必須盡心力地去侍奉上師,接受任何形式之教法而完全信賴所依止的師父。在西藏大師密勒日巴傳中提到:大師依止瑪爾巴祖師,經歷了整整十二年的非人磨練,才得到祖師正式的傳法,卻能於首次聽聞教法時馬上得到証悟。

          在現代,大多漢人崇尚「即食」式的師生關系,為徒的不再願意任師父差役,要求在短時間內學到學問,但這種師生關系並不能有效地加於佛法之延續上﹔佛法在二千五百多年來都以父子般之師徒關系傳授,因為很多佛法教義並不由課堂式的教學活動而傳弘,而是師徒之間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體驗出來的。有很多人會質疑:「在現今是否仍有可能與一位師父建立父子般的師徒關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願意以誠意去對待侍奉一位具德的明師,今天與古代並無太大的不同。在古代,一個人要拜師往往要耗盡畢生積蓄,由西藏徒步走去印度求法拜師,一學就是學上大半生,與師長共住共食,絕對不比在今天建立師徒關系容易。筆者依止家師至今已十五年,回顧過去,大部份學得而又能對生活有所啟示的法理都是在侍奉家師左右時學得的,在講經及一些正式開示講座中學得的反而只占少許。

          在藏傳佛教中,傳授的過程與師徒的關系之重要性往往比得上所傳的內,但不幸地絕大部分現代的漢人只想學到那內容,傳授過程及傳法的恩師對他們來說完全無重要性。在香港、台灣及內地,漢人藏傳佛教圈子中少見真正敬師的弟子,很多人都是隨便去參加灌頂、皈依及傳法等法會,法會完了就連師父的名字也記不起,根本不知道敬師是修行的根本基礎。更有不少人,參加了皈依、傳法或灌頂等儀式後,竟不把傳法的法師視為師父,有時還會在背後批評。這種態度與傳統背道而馳,亦不利於修持佛法。另外也有很多漢人傾向單只從書中學法,並不依止明師而求作傳統詮釋﹔在佛教近二千六百年歷史上,倒還未見有人可以靠看書而成就佛境的!不求師而自學,絕不是正確的成佛途徑。

"此內文摘自《與西藏有緣》一書"

本內容來自與西藏有緣一書;版權歸作者林聰所有

http://tw.myblog.yahoo.com/jw!nVw05lCFGh.hCDflaX1.S.0-/article?mid=1141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auchian0223&aid=2934803
 引用者清單(1)  
2009/05/17 00:50 【道玄之門】 照見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照見
2009/05/17 00:49

觀之

思之

誰可為之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