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24 16:59:22瀏覽1546|回應0|推薦4 | |
〈激濁揚清的詩教明礬〉 二十世紀八O年代,我認識了一位年輕詩人,他自己起了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筆名︰陳去非(陳朝松,1963- )。我喜歡這種自我覺醒、自我警惕的名字,去掉「非」,去掉非是、非真、不實、不義的一切吧! 因為「去非」之名,我想起古代將軍就有霍去病(前140-前117)、辛棄疾(1140-1207)這種棄去病疾,冀望身體安康的祈福之語,不免會心一笑。 最初,霍去病之所以取名「去病」,是因為他出生時,母親抱著他出入皇宮,因為母親(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是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的皇后,當時漢武帝生病臥床,需要靜養,卻被突來的(霍然的)嬰兒哭聲驚醒,嚇出一身冷汗,身體反而舒暢,衛少兒與尚未命名的嬰孩因此被召到皇帝面前,劉徹賜下「去病」這樣勁健的祝福。不論這故事是真還是偽托,去病、去穢、去掉一切煩愁,無憂無慮,無瑕無疵,原來就是長輩對晚輩最深的祝福。 辛棄疾,未聞這種皇帝賜名的傳說,但是他的字是「幼安」,或許就因為從小身體羸弱,所以才有這種「棄疾」、「趨吉」,「幼安」、「民安」的祈願吧!宋朝,特別是南宋,一個缺少血色的病懨懨的年代,一個被金人、元人追著跑的軟弱王朝,卻能有這樣一位幼年不一定勇健,成年後「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勇將,終能免除宋朝歷史單色的蒼白,甚至於,因為辛棄疾,終於免除宋詞婉約的單調氣息! 「去病」,「棄疾」,要斬卻的是肉體的贅瘤、不適、苦痛,「去非」呢?「去非」要去除的是知能的偏倚、差池、邪曲吧!其困難度,身體與心智應該是相當的。「去病」,「棄疾」,要遠離的是自己的病痛,是否還要棄去社會的病、家國的痛?「去非」,要去除的是自己過去的偏差、錯誤,也要剷刈詩壇的乖違、悖離嗎? 陳去非,在取用「去非」名號闖蕩天下時,有著深深的自我期許嗎?期許自己的闖蕩,能給詩壇嚇出一身冷汗、霍然去病?期許自己勇於歷盡艱辛,也要為詩壇摘去病蟲、免於危害?陳去非,有這種深深的自我期許嗎?二十世紀八零年代,我,無法窺探。 最近,他將這幾年持續寫作的相關詩評論,集結為書,定名為《新詩︰創作、批評與賞析》,我有幸先讀,才知道闖蕩江湖時,他是有所蓄積、有所儲備的,斷非空嘴餔舌,隨意塗說。 《新詩︰創作、批評與賞析》,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詩創作與批評學理],從學理「開枝」,探索華文新詩的形式流變,聚焦在新詩的結構、意象、音樂性、語法、體裁等等,這是基礎學理的踏實奠基,不是空中樓閣、浮水印象。春生,夏長,從此進入第二部分[新詩修辭格探討],這是他在2007年整理碩論,出版詩歌修辭鉅著,有關新詩《表現技巧美學》、《形式設計美學》之後,實際借用詩人詩例,聯結超現實、象徵、兒童詩、歌謠體,聯結洛夫、楊喚、余光中、瘂弦、鄭愁予,聯結修辭的通感、象徵、比擬、反諷、示現、排比,結合理論與實例,為新詩修辭再現新天地。這兩部分屬於新詩創作的論述,最為堅實、犀利。至於「散葉」的部分,可以看出是由學理與修辭格為基礎所發散出來的花果,第三部分[新詩批評論述]、第四部份[新詩作品賞析]即屬於四季裡的秋收冬藏,屬於這本書名所揭示的「批評與賞析」,學理應用、可以依循的腳跡。 陳去非成長的年代是二十世紀八O年代之後,因此書中所拈提的詩人幾乎是前行代的詩人,加上少數最近出現在網路上的新客。中間那一段,中堅代、新生代詩人呢?中堅代的詩人只出現李敏勇、向陽,稍晚的與陳去非同時崛起的詩社,包括地平線、薪火、新陸、象群、曼陀羅,以及他應該相當熟稔的同輩詩友,除了陳斐雯和許悔之,其它都未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就詩史的發展而言,顯然有其缺漏之處,不過,也可以從這本書中所舉的詩人、詩例,看出他個人的偏嗜,那就以這本書檢視陳去非個人所堅持的詩的視野、視境吧! 就《新詩︰創作、批評與賞析》這部書而言,或許陳去非志不在詩史的全面性鳥瞰、認知與探究,而在於「正」知識的釐清與傳授。作為台中清水人的陳去非,其實還有另一個常用的筆名︰「陳清揚」,「清」,不完全是為了呼應家鄉清水的清,「清揚」才是他真正的決志所在,可以說,《新詩︰創作、批評與賞析》的寫作與出版,是為了知識的「激濁揚清」,蕩去滓穢,甚至於是為了新詩生態的「激濁揚清」,找到真正的、他所認可的統緒吧! 去非,清揚,《新詩︰創作、批評與賞析》這部書可以看到作者的教師性格,多少已除卻平日網路上急躁的聲音,按部就班,踱步在新詩學堂上,有如明礬一般,淨水、殺菌、消毒、除臭,只是對某些皮膚還是會有刺激性。 2018.5.22 寫於敦厚大化路上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