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20 14:43:56瀏覽147|回應0|推薦1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0)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4)當下對無明的對治
輪迴的解脫始於當下對無明的對治。累世的輪迴學習有如讀書不及格導致的重修。為何不及格?是因未能遵守生命準則。為何未能遵守準則?是因不知準則。對準則的不知是為「無明」。因此,「知」準則而後「遵行」是為明。故解脫輪迴始於當下對準則的理解並遵行,這也是對無明的對治。
那要如何能知?《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要知道本末、終始、先後之前,有一基本程序,那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就是明的過程。而後的得,即是覺悟者對生命準則的知見。
眾生為何無明?因為眾生觀照時取角不當,因此無法如實覺知生命的本質。眾生落在外相的執著、計算得失,故多起我、我所之惡念。如《無量義經》「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又云: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
當下建立念的檢核表是轉處。當行者一念起時,行者對自己是否在「明」的狀態中沒把握時,這時以世尊提示的幾個項目來檢核念頭不失為一個明確的方向。檢核念頭是否以長時間的觀點來思惟,是否做了回顧與前瞻 (前際、後際、前後際) 以免重蹈覆轍;是否內外兩方向都考慮了,以追求整體的最佳利益;是否注意到符合業報的法則; 是否找到了生命學習方向與機會 (佛、法、僧); 是否符合苦集滅道的真理;有否注意到主因助緣及其變化趨勢;是否合乎善、無罪、不習、勝、清淨,當下的六觸入觸是否如實覺知其深層的意義。
內與外的實例。內與外是兩極、兩個對立方向,是不同觀點之意。凡夫不察以四大五蘊為己,為己的利益,總是站在自己的一角,不習站在一體的角度綜覽全局,而追求個別的最大利益。小者區別人我,在社會上分各種階層,角色對立、勞資對立、生產者與消費者對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大者,種族對立、宗教對立、國家對立。若行者願意覺察,從四大五蘊往內看,找到不能見之實相無相,這時再往外看,則見無我、不異我、不相在。事實上,大自然應該是和諧並存的,生命是整體共存的,行者應學習全方位思量,這些對立都可以消彌,取得平衡永續發展,追求整體最佳利益,這是解脫輪迴的實踐。簡言之:如《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內與外圓融的慧能大師三十六對法。內外即相對義,內外圓融生中道。 《六祖壇經》「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悲與害對、喜與嗔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是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