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依山小綠洲~翻轉後巷‧都市再生》
2017/02/02 11:36:31瀏覽2182|回應0|推薦7

在花園草坪上擺好長長的餐桌,再鋪上桌巾;桌面上有花、有精心烹調的食物、有美酒果汁、、。這多半出現在電影情節中的浪漫情景,可以在都會台北的後巷上演嗎?

2016年11月25日傍晚,由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委託經典工程顧問公司規劃進行的【依山小綠洲】活動—〈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生活願景工作坊〉拉開了三場工作坊系列的序幕;工作團隊在布置小巷弄間的活動現場時,散步經過的老人家、牽著孩子的手下班回家的上班族、放學回家的中小學生、、,他們大都停下了腳步,看看牆面,摸摸模型,最多的驚嘆詞是「不是萬盛街嗎?怎麼有萬盛溪這條水路?」「這裡以前有運煤台車經過?煤礦在哪裡?」到了晚間,經典團隊把巷弄點上燈火,活動主持人劉柏宏老師站在三叉巷道交會處,說明這個活動的緣起,請大家就回憶中的本地地景故事、極端氣候下都市防災的空間運用課題、、等,寫出想法和期待,並記得貼在願景牆上,以便彙整出來作為討論基礎,提供市政府都市更新的決策參考依據。上星期播出的節目中提到的劉司長,就是被這場【依山小綠洲】活動的聲音吸引,下樓來跟經典團隊交換意見、提供見解的。

2016年11月26日上午,接續前一晚生活願景工作坊之後舉辦的〈舒蘭河上的水路想像~翻轉後巷工作坊〉,選在興隆路二段22巷的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前舉行,從公民記者邱明所寫的報導—(https://www.peopo.org/news/324847 〈在我家後巷辦派對〉),這是一場十分動人的早宴,邱明記者報導中「這次活動讓我們想像,過去的水路、鐵道遺留下的後巷孤島,如果能改造成社區公共綠地,可以舉辦派對,是多美好的景象。」這段文字,應該是很多參與者的心聲。

2016年12月17日傍晚,我和千里步道協會秘書楊世成一起前往文山區興隆路一段83巷,參加【依山生活的午與夜~翻轉後巷行動】。此地行政區屬於萬盛里,當天下午經典團隊安排在萬盛橋旁綠地空間,邀約老老少少來看展覽、聽解說、玩遊戲等,藉機認識景美地方的文史特色,學習當水博士、表達對後巷未來的願景牆、認識種子等充滿公民素養的活動。其中還有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的林長郁、劉松達老師帶著他們的學生來參與,表達「青年人看景美」的所見所思。當晚,從興隆路一段83巷小小舊舊的萬盛橋頭往西北邊延伸的曲折後巷中,亮起了溫暖的燈光,擺設了長長的餐桌,飄起了食物的香味;當地里民和關心社區營造的各界人士齊聚這方天地之間,回味曾歷經的共同歷史記憶,探討家園未來的更新課題。有長輩談起從都市中心遷來此處郊區,看見萬盛溪畔點點螢光的過往;有中年婦女談起騎腳踏車循這條彎彎曲曲、被加蓋塵封的河道、心中的百味雜陳;有青年學生表示,在這些後巷中行走,會有些落寞孤寂、又有些浪漫的情愫油然而生。在有些昏黃的燈光中,很多意見在這裡交流,大家一起品嘗食物香。

這三個場次的工作坊飲食料理,都是林淑芳女士的傑作,她的食譜將社區故事巧妙地加以融合。由於文山區曾有採煤礦的產業,所以她做手飯糰給大家品嘗,飯糰上面的芝麻和梅干菜,代表了煤炭球的意涵;有一道生菜沙拉,運用石榴的紅色果粒,寓意著礦工們挖到寶石的期望。第三場工作坊翻轉後巷行動的地點在舊有河道上方,所以她用藍色香料搭配鮪魚拌飯,呈現藍藍水波;這種〝讓食物不僅僅是食物、讓食譜洋溢社區故事〞的創意,不但讓人齒頰留香,更留在很多人的腦海!

這種引發居民參與社區環境改造行動的方案,在台北市已經實施多年,其中,我們節目介紹過由經典團隊所策劃者如:

http://blog.udn.com/selin7777/3979483《台北聚方寸 瓦片傳真情》;

該案例捲動的後續行動如: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55832《台北鬧區齊耕耘 野地滋潤有心人》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455841《圳水悠悠三世紀 台大師大跡可尋》

隨著時光流逝,居民透過專業團隊引導,學習打造「新公共空間」的作為逐漸加廣加深,從中觀察所得的民意趨向是:很多人想住在熟悉的社區,有熟悉友善的左鄰右舍,室內空間最好不要變小,室外的公共空間綠美化並且有安全保障又兼具歷史意涵,最好可以像這幾回翻轉後巷行動那般,讓都市再生。

*延伸閱讀:

~http://hellogreenlife.blogspot.tw/p/blog-page_5771.html〈Hello,Green Life〉

~https://www.peopo.org/news/324847 〈在我家後巷辦派對〉 作者:邱明

~https://zh-tw.facebook.com/wenshanoasis/ 〈依山小綠洲臉書〉

完成於2017/01/02 播出日2017/01/04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907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