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耕耘十年.年年有餘》~【99個社區故事】節目尾聲
2018/02/09 14:46:05瀏覽4594|回應0|推薦17

~Since 2008 耕耘有情天地

從2008年在中央廣播電台播出至今的【99個社區故事】客家話節目,將在本集播出尾聲,巧遇雞年尾、狗年將至時節,我們回顧2011.02.02製播台北市區的幼稚園小朋友朗誦的童謠〈毛毛蟲過新年〉:

「毛毛蟲,過新年,一隻做年糕,一隻搓湯圓;一隻放鞭炮,一隻貼春聯,蝴蝶準備壓歲錢。」

(請閱:《除夕,話說年年有餘》(http://blog.udn.com/selin7777/4864816)

農曆除夕,家家戶戶團聚吃年夜飯的日子,許多人家大概都會吃魚,近來魚的價錢越來越高,我們家附近傳統市場賣的虱目魚,一年半前所售去掉頭部剩下身軀、兩條一百五十元的價錢,如今變成兩百元,漲幅很高。前面那集節目中,我們談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正積極推廣養殖、冀望牠能成為人類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的吳郭魚—亞非混血、從星加坡被帶來台灣的故事。近來閱讀了一篇〈鯛魚上太空.神仙得大獎〉的文章(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8/21/n3664648.htm),可以看出台灣在漁業養殖上對世界的貢獻很多。

根據莊健隆先生的著作《台灣魚故事》書中所敘,「七彩神仙魚」(Discus,symphosodon aequifasciata)魚爸爸魚媽媽都會餵奶,牠們在育兒的時候,由成魚的皮膚腺體分泌又濃又稠的白色體黏液,這是受賀爾蒙作用而分泌的營養物質,就像我們熟悉的「奶汁」;小魚騎在父母的背上或體側,就可以吸吮到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醣類等必需營養素的特製奶。「七彩神仙魚」不但餵奶,還會「換尿布」呢。牠們在受精卵第四天,就開始孵化出帶有卵黃囊的透明魚苗,卵黃囊提供魚苗初期的營養所需;魚苗不會游泳,魚爸爸魚媽媽就用嘴將牠們鏟起,移到一個事先清理乾淨的環境,如此這般換好幾次新居所,直到魚苗卵黃囊消失之後開始吃特製奶,至自己有能力覓食為止,可說照顧得無微不至。

我們也曾談過金門鄉親組隊巡守浯江口的鱟,想要努力保住這種LKK海洋生物的努力作為。「鱟」美國人稱為「馬蹄蟹」,其實牠不是蟹,蟹只有一對螯, 鱟則有好幾對螯;目前世界上僅存四種鱟,一是美國東岸的「美洲鱟」 (Limulus polyphemus Linnaeus,1758),另三種在亞洲,其中,「中華鱟」(又名〝三棘鱟〞 (A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1819)分布最廣,日本、台灣、中國南方到印尼都有牠們的蹤跡。

鱟有十對眼睛;頭胸甲前端正中有一對單眼,兩側有一對黃豆般大的複眼;殼下有五對光感器,尾劍上還有感光細胞,在成雙成對出現前,隱居在海底,獨身。西元1926年美國麻州海洋生物研究所霍爾登•凱弗•哈特蘭(Haldan Keffer Hartline)發現鱟的眼睛比其他動物的大,是研究視覺的好對象,他在「視覺的神經生理學機制」之研究,與另兩位學者共同獲得196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的學生巴羅更發現鱟的腦中有生物鐘,到夜間就會送訊號給眼睛,以致牠們到了晚上,視力仍好得不得了。

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牠們的祖先可能在五億年前就出現了,今日可見的形體則已有三億年以上的歷史,所以被稱為「活化石」。初夏,牠們在海灘產卵,約有十一種美洲候鳥從南美洲飛行三千多公里到美國德拉瓦州和附近幾個州,飽食鱟產下的「魚子醬」,三個星期就讓體重增加一倍;養精蓄銳之後繼續往加拿大產卵孵下一代,又返回南方,生生不息。

1870年代,每年約四百萬隻美洲鱟被捕殺作肥料;1960年代美洲鱟數量已經少到幾乎抓不到鱟了。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99個社區故事】在2015/01/14 播出的http://blog.udn.com/selin7777/20492783《有了滿天星斗為帳,誰還需要篷子?》,敘及「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先生,他是1838年4月21日在蘇格蘭出生的,1849年2月隨父親從蘇格蘭移民美國,當年七月四日是他們來到美國後、首度迎接美國國慶的日子;這天,他跟鄰居同伴一起看見旅鴿,旅鴿的數量多到把樹枝壓斷;而當他於1908年冬季與世長辭時,也是旅鴿絕跡的年代!

美國麻州海洋生物研究所另一位研究員龐博士(Dr.Frederick B.Bang)在1955年,發現鱟殼受傷之後,流出的血液很快凝固,作用是防止細菌侵入體內,科學家由此意識到可以用鱟血來作為一種細菌測試劑。科學家們後續的更多研究也發現鱟血的更多特質與功能,在醫學上貢獻良多;據《台灣魚故事》書中提及,美國的一些鱟血生產單位,在對鱟抽血之後,多會讓牠們回到海中繼續存活呢。

再過幾天就是2月2日「世界溼地日」了。1971年2月2日,世界各國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訂「拉姆薩爾溼地公約」(全名為〈特別是作為水鳥棲息地之國際重要濕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簡稱〈拉姆薩爾公約〉或〈溼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之後,“溼地“似乎才進入許多人的思維;漸漸地,人們認知了溼地的重要可與“人體的腎”相比擬,終於在國際之間,捲起了保護溼地的浪潮,希望以溼地維生的諸多生物,有棲身的地方!

~汪汪旺旺.狼被馴化

狗年將屆,已開發國家的人大都把狗當寵物,養狗者精神緊張程度較低,所以不容易有退化性的健康問題。我們台灣不論在鄉村或都市,養狗的人家眾多,有很多人狗之間的動人故事,也有不少相關的文創產品應運而生。

吉娃娃狗是灰狼的直系後裔,你相信嗎?

現代基因科技鑑定,證實所有的狗,無論體型的高矮胖瘦,性情的膽小兇猛,基本上都與狼同種。最有利的證據就是,狗有能力跟狼交配並產生後代子孫;而我們看見狗品種很多,則是牠們經過緩慢、耐心的育種歷程而產生的特性,並非由於基因之改造而成的。原來,狼是第一種被人類馴化的動物。

學術界對於「狼何時何地如何被馴化」一直爭執不休,廣泛被接收的理論認為,最早被馴化是發生在距今一萬到兩萬年前,也有學者主張,狼與狗在十萬年前就已經因為人類的馴化而分家。至於是在一個地方完成馴化或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完成的,也都各有所見。倒是在幾個最早馴化狗的熱門地點之中,中國和近東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考古學家有發現馴化遺跡。

持「陰謀理論」者認為,狼是自己選擇馴化的,牠們主動與早期人類一起生活,接近人類聚落並讓他們餵食剩下的食物,容易吃飽而繁衍下一代;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幼狼被人類養大,用來協助打獵和運輸。特別在北極圈,伊奴特人用狗來拉雪橇。

1957年,俄國原本一隻流浪狗「萊卡」,跟著太空梭升空,成為第一隻被送上地球軌道的動物,過了一甲子時光,仍有牠殉職的相關討論,餘波未停。

*狗年行大運,年年慶有餘!

談了這麼多年我們台灣的社區故事以及物候俗諺,想起2014/05/23前往廈門鼓浪嶼旅遊,在一個小小的水果攤看見「楊梅」,想起我們「四月八,楊梅紅赤赤,五月節,楊梅搭搭跌。」的客家俗諺,拿出筆記本一查,當天是農曆四月二十五日,正是這個俗諺所描述的物候風景。

過新年前,家家戶戶大概都會貼春聯;話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新年前搬新家,除夕晚上在大門上貼春聯,上聯「春雨春風春色」,下聯「新年新景新家」,沒想到剛貼完就被偷走;他於是再寫一副,結果貼上大門不久,還是被偷走了;眼看已經快要半夜,他寫了「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的對聯,讓家人貼在門上,別人看了認為這是一副倒楣的對聯,沒有人要,等到半夜過後,王羲之把對聯各加三個字,變成「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日行」。

舍下小孫女就讀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學期中背誦了十多首唐詩,有一天她問我:「為什麼作者有那麼多是「王維」?連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上〈鳥鳴澗〉也有王維?」

我跟她說:「有老師研究發現,王維在九歲就能寫很好的詩唷。我想他大概很聰明也很喜歡拿筆出來寫,所以才能留下很多詩來讓我們讀吧。」

隔一個星期,我再度前往陪伴她的時候,她拿了一張畫文創作給我欣賞,落款中,她變成了唐朝人;在農曆新年將臨、【99個社區故事】節目尾聲,用這張充滿童趣的創作跟大家互道平安,希望地球上不管陸地或海洋,都持續擁有繽紛的生命,美麗的夢想得以成真。

承蒙大家十年來的鼓勵與支持,我們後會有期!

*參考資料暨延伸閱讀:

~《台灣魚故事》 作者:莊健隆 遠流出版

~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2518

《從50億到0 旅鴿滅絕之謎》~科學人雜誌 作者:黃文山、李壽先、洪志銘

~《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 作者:艾力克‧查林(Eric Chaline) 譯者:王建鎧 積木文化出版

~http://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90539&ctNode=2426&mp=159&kpi=0&hashid= (吳郭魚主題館)

~《唐詩樂遊園》 作者:張曼娟、黃羿瓅 繪圖:王書曼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完成於2018.01.29 播出日2018.01.31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1023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