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西渡船頭.壽翁南山村》
2018/03/28 16:22:51瀏覽6915|回應0|推薦11

*楔子~

2018/02/27 這天,受千里步道協會之邀前往新竹關西,受到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的理事們引領踏查「飛鳳古道」和「渡南古道」。當天早上我們在一座橋頭會合,等待之際,我走到橋上瞧一瞧,發現這座橋叫做「渡船頭橋」,橋旁邊住家的門牌則以「渡船頭」編號。

   「渡船頭」帶給我們不少思古之幽情。在我居住的台北木柵,指南路通往政大的道南橋西端,有一座「渡船頭土地公」,是我們探索景美溪水運歷史和地景變遷的線索;關西這裡把它作為門牌標記,是想讓這裡的子弟隨時想到:「家離水邊那麼近」嗎?

 
*飛鳳古道.生命繽紛~

   關西在地的夥伴們帶我們從「顯伯公風景區」牌樓旁「百齡亭」後方的梯田進入山區,他們說這是通往芎林的古道,日治時期還曾是軍備道路;近年來,他們費了不少功夫想找回路徑,以體驗先民生存的智慧與恆毅的足跡。

入口處長滿雜草,在地夥伴和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老師隨即取刀砍除;特別的是,我發現銘謙老師和千里步道協會的黃思維先生,在入口草叢被清理好之後,隨即拿出手機打開各年代的地圖,再根據地面鋪設的石頭、水道的流佈、、等線索加以比對,細心尋找舊路痕。

我們從台灣在1872(清同治11)年外國人進入大溪(大嵙崁)、三峽(三角湧)、關西(鹹菜甕)一帶購買樟腦,三地轉為全台最重要的樟腦集散中心的產業史所敘,從前的關西應該有很茂密的樟樹林。這夥兒行經的古道,幾欉濃密的山棕棲身處,都有砌石邊坡,推測都是農耕梯田,如今有點荒蕪,樟樹不多;到是不少台灣北部低海拔山區常見的先鋒樹種如山黃麻、白匏子、野桐等冒了出來;水邊常見的水同木、水冬瓜、、,還有好多種蕨類,展現了豐富的生命力。大冠鷲在空中盤旋,甚至還有飛到鄰近我們頭上方者,頗具威嚇之聲勢!

沿途有一種好像結了穗狀果實的草本植物,同行的自然步道協會葉淑蓮理事長說那是紅菓苔—山豬很喜歡的食物。談到山豬,想起有一本《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書中介紹「山豬不曉食米糠」;敘述說在早年山野大多未開發的年代,靠山地區常有山豬出沒;人們設陷阱捕捉,捉到小山豬時可能帶回家飼養。家鄉在高雄旗山中寮山下的作者呂自揚先生,以及他聽到源自屏東萬巒的俗諺均有「山豬不曉食米糠」。把穀子碾成糙米時,脫下來的外殼叫做粗糠;把糙米碾成白米所脫下來的粉粒則叫做米糠,米糠多用來餵雞鴨和餵豬;對平常人家飼養的豬隻來說,米糠是美味又營養的佳餚,山豬卻不知這項好東西。呂先生詮釋說,這句俗諺用來比喻、形容一個人對某些事物的外行,缺乏見識,不懂得珍惜欣賞和享受美好的事物。

當我看了紅菓苔的美麗色彩之後,心想:有沒有可能是吃慣了這些美味山珍的山豬,因而養成了挑食的習慣,看不上我們認為的佳餚呢?

   走進山野,親近土地,學習認知更多的內涵,或許才是識得自然瑰寶和萬物各有靈性的途徑。

 

*20年前的關西印象~

同時也想起大約21~22年前,我第一次前往新竹關西,一起前往的有林聖崇先生、郭桂丹女士以及新竹的環保團體夥伴,目的地是范朝燈先賢故居,接待我們的是他的十子登科中的范光棣先生;前往的原因則是范家後方的飛鳳山系中,將要被填平三個山谷、填方高達數十公尺來開發作為「關西精密機械園區」的案子,有識之士皆認為會嚴重破壞水土保持,影響國土保安。聖崇先生送過一大箱法規書籍給當時的全國律師公會理事長范光群先生,請他們賢昆仲就法律層面和諄諄庭訓來關照這個環境議題。

依稀記得范光棣教授帶我們到范府後方的山谷,谷中一口埤塘,在主婦聯盟擔任環保媽媽的桂丹女士是新竹子弟,對埤塘環境情有獨鍾;當她聽到在空中盤旋的大冠鳩的聲音時脫口而出「鷂婆」「鷂婆」,喚起我們小時候拿著番薯被鷂婆搶食的記憶,霎那間浮上了腦海。

1996年7月31登陸的賀伯颱風重創台灣,農業損失慘重,災後我曾前往水里附近的郡坑,看見跨越陳有蘭溪的橋斷成好幾節,橋下河床淤積砂石一公尺多,令人觸目驚心。

1997年秋天,「關西精密機械園區開發案」即將進入審議的最後階段,許多環保界人士為此案在內政部營建署門口(敦化南路底)設靈堂,祭奠臺灣【山林不保 水土流失】;繼而數度絕食靜坐抗議,表演【有關係沒關西.沒關西有關係】的行動劇;還有熱愛荒野的小朋友一起來送汽球和向日葵給審議委員,為他們加油打氣:要發揮道德勇氣和專業良知護住臺灣的水和土。我們一群人為此案曾被警察擡離營建署十四樓的電梯口,當年的營建署辦公室是在敦化南路底接近基隆路的大樓;從照片上看見20多年前的林聖崇先生、朱增宏先生、陳瑞賓先生、陳建志先生他們,都好年輕。

眾志成城的結果,終於讓「關西精密機械園區開發案」停止了。之後,偶爾在車行到國道關西休息站時,才會想起這段歷史。

 

*關西渡船頭到壽翁南山村~

02/27 這天下午,我們從「壽翁的故鄉–南山村」這頭出發走往關西渡船頭,步行中,偶爾看見水流,聽見水聲。走經一條佈滿石頭的小野溪,這是鳳山溪的小支流;當地鄉親說他們小時候的鳳山溪,都是這樣的大石頭,後來被採去製砂石作建設,河流的樣貌就變了。

來到渡船頭村,走上渡船頭橋,可以看見牛欄河匯流進來的地方以及潮音禪寺。早年還沒有公路運輸的年代,此地一些產物從關西渡船頭上船,經牛欄河溯溪而上,到松樹排靠岸;挑往山區越嶺到達龍潭三坑,從大溪再經大嵙崁溪順流而下新莊、大稻埕,聽說都是半夜就動身出發,走這條水陸兩棲的漫漫長路。

現代的我們,走在山中,走在溪畔,渡南古道淺山沒有了樟林焗腦的風華;但是,當地已經有很多子弟用溫柔的心,尋訪故鄉的歷史記憶,藉由友善的工法,形塑故鄉新風貌。記得羅屋書院羅仕龍先生曾經給我們看過一張他們舉辦活動時在溪流中堆石頭的照片,讓我想起吳明益老師著作—《家離水邊那麼近》中引用的一首詩:        

        溪水漲時,詩湧流 ; 溪水降時,我們堆石頭。        

                  ~ Gary Snyder,〈Civilization〉 (林耀福譯)

 千里步道協會將於四月中旬,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呼朋引伴,用手作步道的方式來整修這條「渡南古道」,也就是渡船頭到南山村之間的山徑。

  歡迎各方人士前往參加,前往學習協助修復這條小而樸實的山徑,領會先民落腳山區,恪守諄諄庭訓、披星戴月的求生歷程;凝望川流不息的河水,水畔的土地伯公與大樹涼風、稻田風情。

走筆至此,我好像領悟出:就是這方山水,讓它的子民習得雍容的生活態度,呵護珍貴的蘊藏,實踐永續的哲理,詮釋了最引人入勝的〝浪漫〞。

                                               

*參考書籍:

~《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 編著:呂自揚   出版:河畔出版社

~家離水邊那麼近》       作者:吳明益   出版:二魚文化

                                                   完成於2018.03.27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113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