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19 15:57:46瀏覽2323|回應0|推薦7 | |
「2009年冬,移植到新生國小校園那棵菩提樹,可以活到兩千歲嗎?」這是我觀賞【巷弄裡的綠寶石】紀錄片之後,腦海裡浮現的問題。 【巷弄裡的綠寶石】是2017年的社區影像紀錄專案—【臺北蹲~2017城事影像】徵選出來的作品,製作錄製團隊叫做「麗水屋樹隊」;該專案向有經驗的團隊徵選作品,鼓勵在社區蹲點的團隊製作拍攝紀錄片,結果有三部片子入選,麗水屋樹隊是其中之一。他們的陪伴導演是2004年以【南方澳海洋紀事】獲得第4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得主李香秀老師,她在世新大學教書,是一位獨立電影工作者。 麗水屋樹隊拍攝場景主要在青田街周邊,但這群成員並沒住在麗水街或青田街,加上又是上班族,跟當地沒有很強的地緣關係。因此,需要極大的努力,才能讓鏡頭從林蔭濃密的巷弄圍牆外伸進圍牆內;也因此,在拍攝途中,遇見有停下來撿拾榕樹果實、抑或駐足跟團隊寒暄的人士時,就眉開眼笑了。 *新生國小菩提樹,可能千年萬年嗎? 2018/01/13這天下午,強烈寒流襲台之際,這部紀錄片在和平東路一段183巷子裡的和「平基督長老教會」一樓試映,而移植到新生國小那棵菩提樹原本的棲身之處,就在這座教堂原有的庭園中;2009年時,這所教會要興建新堂,當時為了這棵八十多歲的菩提樹,多處尋找適合它移居的地點?尋尋覓覓之後,附近的新生國小被認為首選;於是花了一年的時間經過三次斷根,終於平安地移到校園中,至今生長良好。 2016/07 遠流出版公司翻譯出版一本《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是作者多方研讀文獻後走遍各洲、與生物學者合作、拍攝至今活了兩千年以上的生物之後出版的書籍;其中有一棵長在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市的聖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 L),是有紀錄以來最古老的人工栽植樹,立身之處位在「彌伽園」寺中,這是移植自印度菩提伽耶的印度菩提樹,據稱釋迦牟尼就是在該棵樹下悟道成佛的。將聖菩提樹枝條從印度帶來斯里蘭卡插枝的人,是阿育王的女兒僧茄密多,接著是天愛帝須王親自種下的;它雖然受暴風雨侵襲和瘋子的破壞,甚至斯里蘭卡長年內戰的大屠殺也曾發生在此寺中,它仍毫髮無傷。 號稱國際大都市的台北,可以讓大安區新生國小這棵被小心移植來的菩提樹,有機會千年萬年嗎? *光澤華麗的麵包樹,屹立家門前! 試映會上,一位年事很高的黃媽媽,回憶起約半世紀前,初到青田街看見油亮油亮的麵包樹,感到非常新奇;她的話讓我想起達爾文在大溪地看見麵包樹時的描述:樹的掌狀葉子很大、光澤深,顯得華麗。難怪日本人會將這個樹種引進台灣,在青田街看見的麵包樹,葉面特別顯出光澤。 青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隆正先生為了研究這群日式建築和老樹,循線追出這批建築物是台大前身—台北帝國大學成立當年,一群日本籍教授合資買土地、找專人設計興建的「大學住宅」。黃理事長說自己家原本是在人類學範疇之研究貢獻良多的移川子之藏教授故居,幾年前,移川子之藏教授的女兒重返台灣,她為此行寫了〈故鄉台灣十一首〉詩文,言談中有濃濃的近鄉情怯之意。來到青田街,她從記憶中門口的麵包樹,推測自己家大概的位置是哪裡。 黃理事長的述說讓我想起2007年前往花蓮壽豐鄉豐田村採訪的時候,聽社區朋友提到日本有個民間組織「日本豐田會」來台尋根的時候,因著豐田村內保有許多日本歷史記憶的豐裡國小,成為他們很重要的參訪地。 1998年時,一位日本老太太來到豐坪村,想要尋找兒時住過的家;由於村莊風貌已經改變,村民陪同她在巷弄間尋找,居然在東坪街29號的一面牆上,找到了讓她牽掛終生的兩個字。這兩個字,是她當年在台的雙親,整修房子準備迎接新生兒,沒有想到母親卻因難產過逝,傷心的父親於是用手指在未乾的水泥牆上寫上【田野】,把失去摯愛的痛楚,以家族的姓氏留存在異鄉的記號。對於她來說,這面讓她哭泣的牆,可能比曾經是自由和極權分界的柏林圍牆還要有意義,因為裡面有他們家族刻骨銘心的悲歡離合。 想來,人到年紀老的時候,長程記憶越發地清晰,觸景生情的感覺越深刻;而如何保留那些記憶的元素,讓遠方的人民、世世代代願意來這裡緬懷舊情,其實是社區經營者的重大挑戰。 *結語~青田街老樹老屋,可以長相依偎嗎? 試映會上,擔任貴賓的還有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王順美老師,王老師在十五年前曾經跟台北的文山社區大學合作,培育社區居民在這一帶進行綠色資源盤查,接著繪製了社區地圖供走讀學習之用。影片中,王老師和當年參與的學員,慢慢地走在青田街七巷的濃蔭當中,但他們表達出來的記憶中,這裡已經少了很多棵大樹,大樹原本棲身的地方,變成了高樓和停車場。 我們節目在今年年初才播出《社區影像說故事.組隊學習陳義理》,述說公私協力培育社區居民用影像說故事的方式參與公共事務的案例。此際觀賞《巷弄裡的綠寶石》,跟著學習當導演的何昌明先生,從和平東路師大校門口對面的麗水街走進去,聽他對鐵路局宿舍區昔日的住戶如數家珍,對麗水街38號網狀圍籬內的寂廖景象,無限神傷,對一棵高達六層樓的玉蘭樹的花香,很難忘懷。轉入師大最北側圍牆往東走,沒多遠就進入青田街的懷抱。 跟著這部紀錄片的足跡,許多位觀眾覺得有慢活的感覺,有人覺得空拍運鏡,讓濃蔭顯得深邃悠遠;有人發現高樓遮住了郊山天際線,有人認為土地失去了海綿的涵水功能;我則有一段心願:青田街老樹老屋,可以長相依偎嗎? 歡迎大家來參加即將舉辦的放映會,來觀賞這幾位有心人為我們紀錄的巷弄綠寶石。 「臺北蹲2017城事影像」成果影展: *日期:2018年2月3日、2月4日 *地點:臺北願景工作室/臺北市松山區長春路339巷2號B1 -捷運南京復興站附近。 *詳細影展資訊,請上臉書搜尋「臺北蹲」。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作者:瑞秋.薩斯曼 RACHEL SUSSMAN 譯者:林步昇 遠流出版 ~《22個社區故事》 作者群:林淑英、林美齡、徐嬋娟、張淑梅 出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07/06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