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鬧區齊耕耘 野地滋潤有心人
2013/04/02 11:42:49瀏覽440|回應0|推薦1

  在社區成立發展協會,是近二十年來,台灣社區營造上常常採取的模式。至少要三十人組成這種社區型的組織之後,一起規劃社區發展藍圖,攜手耕耘。

  在大安區大學里,有個「溫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是一位年輕人,名叫何承翰。他說,由於事業往來的關係接觸到美國來的友人;這位美國朋友談到自己家鄉的一些風景、一些老樹的故事。然後問他:你們這裡有甚麼令人難忘的故事嗎?

  這一大哉問,讓他發覺自己對社區沒甚麼關心,更沒有甚麼認識與了解,於是趕緊加油補救,聽一些老人家訴說從前。此外,由於大安社區大學以及附近非營利組織推動的學習課題,他們對流過社區的水圳圳道加以探索,結果從大學里穿過辛亥路到了古風里→龍坡里→錦安里,師範大學有很大的校園面積便是座落在錦安里。他們發現都有水圳流過的遺跡。

  在社區里有一塊是屬於國有財產局的空地,他們去找區公所請求幫忙讓社區居民認養,整地之後開始種植果樹菜蔬。後來,他們和大安社區大學的學員合作,把拆除自羅斯福路三段金門特產中心旁日式房子、原本放在羅斯福路三段古亭國小對面空地的瓦片搬來這裡 (註一),做為這一片園圃的鑲邊。

 

  他們設置了水撲滿,有個到草人守在旁邊;檸檬、芭樂等紛紛結實,大家都好還興奮。我看見小野地角落有一棵血桐,掉下來的種子已經長出新株,血桐是所謂的先鋒植物,喜歡長在水邊;看它們婷婷玉立乃至玉樹臨風,可以推測這裡有好風水。我們前往拜訪那天,看見園圃中灑了石灰,理事長說那是為了改善土質,讓土壤的酸度降低。

  隔著辛亥路的古風里孔里長,某日散步經過這裡,交談之後得知這個營造過程,想到自己里內有軍事單位的空房子,於是也去研商認養的執行程序;為了先喚起居民對古早的記憶或認識,特地舉辦【屋瓦傳真情  懷舊布新猷】的活動,參加的居民用日本瓦繪畫,作品拿回家留念。聽說許多爺爺奶奶說日本時代的故事給晚輩聽,許多人深受感動。

  有感動才會有行動,在台北市這個鬧區,由於水圳和土地故事的連結,讓社區之間有了互動,有理想和夢的追尋,真是令人雀躍!

註一:相關故事請閱:
(http://blog.udn.com/selin7777/3979483台北聚方寸
瓦片傳真情)

完成於 2012.09.28  播出日2012.10.03

台北鬧區齊耕耘 野地滋潤有心人》簡報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745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