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9 21:19:54瀏覽1118|回應9|推薦0 | |
有感令人驚怒、煩擾的耶穌。 追隨耶穌,通常想到的是祂的慈愛與恩典。看了貞吟姐令人驚怒、煩擾的耶穌,覺得既扎心又感動,在日常生活中,誰不害怕麻煩纏身?特別是麻煩人物,最好敬而遠之。 追隨耶穌,如果未想過耶穌帶來「麻煩」,或許是不知不覺中選擇與世界妥協;而實際遵從耶穌命令的人是必須一次又一次的與「麻煩人物」帶出的「麻煩」爭戰(如文章提到的馬太福音5-7三章,還有原諒70個7次的故事、兩個僕人欠錢的比喻、對律法的要求…等,聖經中的隱喻、比喻或事件,繁不勝舉。),若非放下世界的標準,因為追隨耶穌,謹守「你們要彼此相愛」,對神全然信任、耐心等候,我們根本無所適從,更無法達成任何要求。 另外有些人追隨耶穌停留在只想到祂的慈愛、恩典,或許擺上的可能還不足。耶穌曾對為兒子求天國位子的母親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這位母親對於她所求的不知是否曾經後悔? 聖經中耶穌曾說: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想想,小孩子確實是最不怕麻煩的人生階段。) 如文章中提及,後人對於耶穌的出世以及腳蹤所及傳達之福音過於美化。我們總是帶出愛的希望為主軸,特別在聖誕節這節期。然則耶穌傳達的福音中不斷隱喻的,實是「犧牲、捨己」的愛,甚至從耶穌的出世就開始「犧牲、捨己」的預表(當耶穌出世,約瑟瑪麗亞帶著嬰兒耶穌逃亡至埃及時,耶穌誕生地的伯利恆,兩歲以下的男嬰都被殺光,這些嬰兒的父母一定無法理解為何必須承受這樣的傷痛)。 基督徒是世上的鹽與光,鹽不能任其失味,光不能放在斗底下,傳達的福音除了宣揚愛的希望,更需要顯明犧牲捨己的實際涵義。耶穌要成全律法,其中不也顯明了法利賽人律法中「未盡」的犧牲、捨己的愛?當執行律法(不論是實際的執法或是自由的輿論、批判)模糊了上帝對世界原本美好的命定與旨意;當人們為了別人或自己應受的對待而不擇手段;當人們出於過去的恐懼與傷害對未來的方向不停質疑卻不願停下來交流、分享彼此對生活的美好願景;當什麼都可以拿來比較,就是不比較是不是自己付出的太少或做的不夠…對應現今的彎曲悖謬的世代以及社會亂象,我們更迫切需要更多的基督徒,甘心擁抱麻煩,「活出」耶穌的生命,讓世界可以因愛而運轉,生命因愛而存續。 面對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事奉以及背負的十字架,當更警醒了。我們或許期待接受耶穌為救主,人生就風平浪靜,期待處處充滿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中提到的愛。當自己要如此行時,才發現太多時刻--並不容易,愛往往是扎心的。耶穌知道我們的軟弱,仍這樣愛不完美的我們,也希望我們以如此的愛,去經歷並影響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每個不完美的人、事、物。 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最後仍說「父阿,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這句話,確實夠煩擾人了!但是經歷了耶穌的愛,會明白--畢竟,只有「愛」能超越生命中所有的醜惡、不幸與苦難。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13章1-8節)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