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風雅悲憫話板橋
2011/8/15發表於金門副刊
作者詩影
1.一副聯價值千兩
江西龍虎山的張真人,入京見天子回山途中,經過了揚州,許多名商巨富都爭相諂媚他。當時,鄭板橋的詩聯字畫已經聞名遐邇,所以成為商賈贈送張真人的瑰寶。
有個富商,向鄭板橋索取書聯一副,鄭知道他是作為討好張真人的贈禮物,獅子大開口索取潤筆費千兩。富商有點無奈,先給了五百兩,但對餘款的態度不置可否。
鄭板橋沒有說什麼,欣然奮筆直書--
「龍虎山中真宰相」
鄭板橋寫了上聯就擱筆了,富商以為他休息後會再寫,可是書字的墨汁一乾,鄭就把半副聯遞給他。富商傻楞楞地問說:「怎麼啦?下聯還沒寫呢!」
鄭板橋笑笑地回答說:「我們言明代價一千兩,你只給了我五百兩;所以我也只寫了上半聯。」
富商雖然覺得價錢昂貴,但也不能不如數給他;鄭板橋收下了五百兩,才又寫下半聯--
麒麟閣上活神仙
這副字聯,針對受禮人物的特點而讚美,送給張真人,非常適切得體。富商也許像一般俗人,認為十四個字,只花一點小功夫就能寫好,價錢貴得離譜。他哪會知曉:那優美的詩詞和勁拔的文字功力,都是花盡數十年心血千錘百鍊而得;詩畫藝文是智慧上的無價之寶,怎能任人隨便索取呢?
寫到這兒,同樣是文人,想到文學逐漸沒落,出書越來越難,這次參加文建會「愛詩網」部落格大賽,縱使得第一名,也只有獎金十萬元而已;近三百個參賽者,拚了三個月貼了詩文,如果沒有得名,縱使詩文百篇,也連一錢都沒得賞,於是賦詩《感慨》二首,詩云:
(一)
板橋一聯值千兩,毫筆一揮得金銀;
詩網冠軍獎十萬,百篇落選未有文。
註:「未有文」,「一文不值」的意思
(二)
文園沉寂花凋零,舉世浮華誰愛詩;
出書登文無人賞,振聾發嘳盼何時。
2.鄭三絕難得糊塗
「鄭三絕」是鄭板橋的雅號。他五十九歲時,當山東省濰縣的縣令,轄區內因天災鬧飢荒,他開倉賑災,被誣告私吞賑銀。
無端挨告,受了冤屈,勤政愛民的鄭板橋於是辭官歸鄉。
他回鄉時行囊簡單,自己和書僮各坐一頭毛驢,另外用一頭毛驢馱負被褥、書畫和一支琴,臨行前,他感慨地說:「今日罷官,有人指控我貪污;看看我的行囊,心裡該有數吧!」
鄭板橋回到家鄉,鄰里好友設宴為他洗塵,一時興起,有人以他的才能特色出了句子,要他對下聯:
三絕詩書畫
鄭板橋想到被逼到罷官的事,毫不遲疑地說:
一官歸去來
大家拍案叫絕,於是紛紛稱鄭板橋為「鄭三絕」。
鄭板橋精通詩書畫,一生趣聞頗多。其中以「難得糊塗」的字畫,最被後人津津樂道。
他四十三歲時通過「殿試」,老師鄂爾泰對他說:「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塗;若小事不糊塗,則大事必至糊塗矣!」
經過了十五個年頭,鄭板橋飽經世事的洗鍊,智識更圓熟練達了,他記起當年老師的名言,於是畫了一幅「難得糊塗」的字畫,在上面書寫--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這是智慧的結晶,想想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四字,再回頭看世人,我們會驚覺地發現:世人喜歡在小事上精明計較,反而忽略了大事上的用心;該糊塗時不糊塗,不該糊塗時卻糊塗了。
到底糊塗好不好呢?做人該不該糊塗呢?我也來寫《糊塗之歌》表示我的看法,詩云:
糊塗好夕說分明,當官含糊誤蒼生;
瑣事纏身流水過,小民迷糊心靈清。
3.鄭板橋了卻風流案
鄭板橋出身寒門,慈悲而富有同情心。他的思慮精密卓絕,當官時除了濟貧助弱外,解決男女間的情事,還能擺脫世俗的見解,讓有情人都能成為眷屬。
人間處處風波在,莫打鴛鴦與鷺鷥。也許他的生命旅途,格外艱辛而孤獨,所以珍惜感情的生活;不論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感情,都希望能稱心如意。
以下兩則故事,就是鮮活的例証。
乾隆十一年,鄭板橋調到濰縣,有個窮書生向他遞狀控告富翁毀棄婚約。他了解事情的原委後,把窮書生留在官署,也把富翁傳到堂上。他以勸諭的口吻對富翁說:「像你這種有錢人的千金,誠然不願嫁給窮書生,但既然立了婚約,對方也未必肯善罷甘休;你何不以一千兩白銀,作為賠償對方退婚的損失?」
富翁贊同縣太爺的裁決,願意用千兩白銀,換回婚約。
鄭板橋收了白銀後,進一步問道:「女子終當要嫁人,本人為你的女兒擇個佳婿,如何呢?」
縣令當媒人,增添無比光彩。富翁當場允諾說:「小女的婚事,聽憑大人作主。」
鄭板橋把窮書生從官署中叫到庭前,認他當義子,給他千兩白銀當聘金,命令他和富翁的千金結為連理。
富翁當場目瞪口呆,卻只能啞口無言;他雖然中了計謀,但也覺得把千金嫁給縣太爺的義子--窮書生,也是很光彩的事。
之前,鄭板橋任職於山東范縣,當地民風純樸而保守,絕不容許僧尼搞男女情事。
偏偏崇仁寺的一位和尚和大悲庵的女尼熱戀起來了,消息傳開之後,民眾嘩然,覺得僧尼傷風敗俗,於是由地保將他們心目中的「狗男女」送到縣令鄭板橋的堂前審判。
在鄭板橋心中,僧尼除去袈裟也是凡人,凡人誰沒有情慾的需要?何況當僧尼的,也有身不由己的:也許因為窮到無家可歸而投奔寺廟,也許在年少時被迫削髮、在淒冷寂寞的寺院中埋沒了青春。他看到眼前飽受驚嚇與羞辱的僧尼,年齡面貌相當,相愛而且願意廝守,索性勸他們還俗、結為夫妻。於是拿起朱筆一批:
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
徒令人定風歸寂,此後敲門月影搖。
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
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年鄭板橋。
【閱讀啟示錄】智慧與慈悲
處理眾人的事,觀念上稍有差錯,就會遺害眾生,所以當官者不能沒有智慧;除了智慧外,更需要擁有慈悲心,如果不能以人性和同理心的立場,來審慎處理人間的事件,只囿於世俗的庸見或是被生硬的法規所蒙蔽,一樣無法成就好事。
當縣令的鄭板橋,如果缺乏智慧和慈悲,那位窮書生絕對娶不了富家千金為妻,那對相愛的僧尼絕對會被鄉民唾棄、鞭打而驅逐出境;前者遺憾終生,後者遺臭萬年,絕對無法留下這段美好的姻緣佳話。
尤其僧尼六根不淨,搞起男女情愛,是佛門大忌,絕對得不到一般人的寬諒;鄭板橋勸他們脫下袈裟還俗,結為人間恩愛的夫妻,算是兩全其美的好策略。在保守的民風下,敢打破這種銅牆鐵壁般的宗教門規,執事者的卓見和勇氣可嘉。
讀了這兩則故事,我不禁要讚嘆:鄭板橋真是慈悲的好官,他運用智慧與方法,解決了棘手的問題。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