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24 18:53:54瀏覽2176|回應2|推薦18 | |
金融圈朋友近日話題,不外金管會「一鍘再鍘中信銀」。上回被評『重重提起、輕輕放下』,這回再換『重重提起、重重放下』。小老百姓被這些「自動核准」、「結構性債券」名詞搞得霧煞煞,外資圈初期恐怕也看不懂明明倡言民營化,僅占兆豐金百分之二十三的官股為何一定要在將董事長再度讓與民股代表後、堅持取得過半席次?中信銀自身恐怕也驚訝為何順著上一任財長政策、意向之佈局,在全無違法下為何會「此一時彼一時」落到此地步? 小島彌漫反財團、甚至反商情緒,所為何來?原因錯綜複雜,遠因謠傳各財團靠著經營「府內」關係、以小取大,吃下一眾公營銀行;近因立院席次減半、選情緊繃可期,一群立委名嘴頓覺「民氣可用」、不時跳出來「為小民打財團」搏選票;真正背景則可能是後扁時期的複雜角力。 事實上,大多數公營銀行經營成本高、隱藏地雷放款多、獲利差(甚或虧損),甚至不值併購。此地市場僧多粥少,各銀行又走不出去(指西進),除了曇花一現的雙卡產品以及企盼經濟好轉、帶來些有機性小幅成長(Organic growth),根本無法找到下一波結構性成長何在。 整個金融圈的大問題,不在某行庫走了些什麼捷徑、也不在某銀行聽不聽話(今日台灣,誰知道該聽誰說話?)、更不在挑剔出了什麼內控瑕疵(內控最糟的好像還不是民間企業),而在整個市場毫無遊戲規則可言:昨天可以併、今天不能併,今天可以買、明天不准買,今天不准賣、明天逼你賣,昨天嚷民營化、後天怕民營化,規則更是朝令夕改、眼花撩亂。別說外資看不懂,連本地業者、媒體都疲於補捉風向。 簡化整個「鍘中信」事件,一位資深金融界朋友講得傳神: 『大老闆、老闆娘失勢,搞得全盤方向隨著消失,群官眾派趁勢各自亂舞。代主委與院長屬意之副主委爭位反目,副院長認為民氣可用、可以累聚自身政治籌碼,交代「嚴辦」;業界向稱「阿達」之代主委一心想扶正、遂順勢以「打老虎」之作反將院長一軍、向副院長派靠攏(還順手幫「勇伯」打了財團家族一耙)』(~以上純屬虛構,切勿對號入座為禱~) 聽來好似全屬爭權奪位,而正好有一家「沒違法、作為卻有瑕疵可挑」的銀行變成其間鬥法工具?希望不是如此黑暗。 倒是有兩位比較「用功」的記者能瞧出亂象與端倪: 外資:小題大做 金融股全遭殃 針對金管會要求中信金,將兆豐金持股五%到一○%降至五%至六.一%,外資券商與市場人士都指出,這「一刀」不只砍到中信金與兆豐金,連所有的金融股都會受波及,今日台股金融股的走勢「堪憂」。 由於中信金在向金管會申請投資兆豐金時,未呈報香港分行用結構債持有的四十四萬張兆豐金,因此將要求中信金把這部分持股,在一年內賣出,金管會代主委呂東英並強調:「會在公開市場上賣出,金管會不會限定出售對象,但一定必須是非關係人才可承接。」 券商指出,雖然金管會要求一年內賣出,不是立即賣出,但在市場預知有如此龐大賣壓下,股價一定會先作反應;而中信金被重懲,也影響到市場對其信心,兩家股價都可能受拖累。如此一來,金融股要好也難。 一位外資主管表示,就算中信金當初在向金管會申請投資兆豐金以前,先透過中信銀香港子公司,買了以兆豐金為轉換標的的結構式債券,但「銀行法本來就允許五%的短期股權投資」,金管會以中信金偷跑為由,要求辜仲諒檢討在中信銀董事長的職務,有小題大作之嫌。 該主管表示,行政院日前宣布,不再推動「金控減半限時限量」的二次金改政策,理由是「回歸市場機制」,但是昨日對中信金公開市場投資行為,又施以重罰,兩個政策擺在一起,讓人懷疑金管會嘴巴說「尊重市場機制」,但標準到底在哪? 外資主管表示,外資原本對台灣的二次金改充滿期待,以為台灣金融機構可以脫胎換骨,經過二年下來,外資已經對金改徹底失望,有中信金這個血淋淋的例子,其他民營金控業者,就算敢投資其他機構股權,為了避免惹上麻煩,短期大概也不會有太大動作。金管會要求中信金降低兆豐金持股,不只對中信兆豐股價不利,對其他金融股一樣是負面消息。 2006.07.21‧中國時報 深度報導:併購取道海外 不足取? 二次金改的併購戰鼓聲聲催,中信金以中信銀香港分行從事海外結構債交易,提高取得兆豐金股權的機率,這種假外資操作手法,國際市場天天都在發生,但在台灣併購酣戰裡,假外資是金控主巧取、豪奪的工具?還是兵不厭詐,僅是木馬屠城的戲碼? 併購取道海外近年來頻傳,當年第一金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主辦承銷商為發行案順利執行,也曾與元京證券合作,名義上是安排國內投資人作GDR和台股套利,也為元京證取得第一金預留伏筆;去年,開發金併購金鼎證,金鼎證不斷向行政院控訴開發金以假外資、密謀收購金鼎證股權。 木馬屠城 國際慣用 從發行GDR、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取得股權主導,或委由外資券商下單收購股權,到中信金運用股票連結的海外結構債,這些都以外資之名、行收(併)購之實。外資券商分析師說:「這種戲碼,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假外資的「木馬屠城」,目的就在提高併購成功的機率。 中信金設計的這匹「屠城」木馬,處處展現金控主的「巧思」,卻遭金管會連續兩次處罰,就在這巧思無法見容於瀰漫著反商情結的台灣社會。 二次金改,政府鼓勵金融合併,金管會去年還將金控法有關轉投資規定的門檻,從25%降為5%,並採自動核准制,藉以提高併購動能。各家金控去年不時以財務投資之名,四處插旗,買下標的銀行或金控的5%股權為合併鋪路。 巧思違規 業者無奈 金控高層分析,金管會開的這個方便門,名義上是金控申請轉投資5%,採自動生效制,今天送、明天就生效。這種作法師法美國,美國金控第一次申請轉投資,就要先獲核准,之後每買5%,等買足再公告,不用每次都要再申請許可。 中信金透過中信銀香港分行,投資連結兆豐金股票的結構債,這種安排,國際市場天天都在發生。這種設計之巧,一方面是純投資,二方面靠結構債可以鎖單,等政府點頭中信金可轉投資兆豐金10%股權,結構債解約,外資券商釋出的兆豐金股票再由中信金旗下機構進場承接。 中信金申請投資兆豐金10%股權,「借道」5%自動生效的方便門。但熟稔內情者透露,中信金申請案,農曆年送到金管會,卻被技術性阻擋,等到高層請示後,農曆年後再送件,才被接受,成為第一家適用轉投資5%自動生效的金控。 表面上來看,此案是隔天自動生效;嚴格來說,中信金向金管會表達此轉投資意向長達兩周,是中信金憂心消息走漏,須承擔更多投資成本和風險,而須透過結構債鎖單的關鍵。 鬆緊之間 政策搖擺 據瞭解,中信金配合金改政策申請轉投資兆豐金10%,兩、三個月光景,中信金就買足兆豐金股權達15.6%,市場質疑中信金的動作迅速、資金來源、財團化等。 中信金申請再買兆豐金 5% 股權,金管會不收件,中信金就發現苗頭不對。美林證券台灣研究部負責人程淑芬在中信金研究報告中指出:「金改政策的搖擺,有心拓展版圖、創造綜效的業者感到很無奈。」 「巧取」違法嗎?從金管會兩次新聞稿,強調的是「違規」,監理機構再三向市場暗示:「這是不足取的。」金管會的大動作,外資分析師對此不停搖頭說:「好像是政府槓上中信金。」金管會一下鬆綁,才放手,發現情勢不對,又怕輿論抨擊,又縮回去。政府規範不明,不僅金控主無所適從,就連外資也對台灣金融整併徹底失望。 2006.07.21‧經濟日報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