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5 11:05:37瀏覽921|回應7|推薦0 | |
文學需要時間與生命歷練,才會懂得仔細咀嚼與自我突破人生之盲點,讓文學作品成為自己之心靈與生命之資糧,這樣文學作品,才有了真正的意義與生命。 在《西遊記》中,只有唐僧是「人」之外,其餘的重要角色,無不是妖魔鬼怪; 可是這一個個妖怪,卻與人類一樣,都是「萬般樣貌」。 當然,吳承恩寫的是妖怪,卻處處是人性中的自私、醜陋、貪婪------亦即說,其實妖怪是人內心不外露的虛假之外的「外露」與顯現。 坦白說的話,就是當一個人他的心,呈現與暗藏著「不善」的惡的念頭時,他這個人,其實就是妖怪與魔鬼,就更別說是「付諸行動」了啊! 所以說,從坦然的態度來說,作者在說明這人世間,其實處處都是妖魔鬼怪! 這部小說,可以談論的角度,實在是太多了。 限於篇幅與空間、時間,只能說說自己一小部分的淺見。 若要非常簡要的說,個人對《西遊記》此說有何概括,那就是「常道」與「非常道」之間。 而人或妖怪是怎麼處理自己的「心魔」,那麼是「常道」或「非常道」,就在其中。 而孫悟空,戲劇與電影中的他,是魯莽與衝動的; 事實上,他是一個「行者」,一個最最可愛與可敬的角色。 他一生的歷程,是那麼的多采多姿,那麼的令人神迷------ 然而,他處處是「可愛的人」的「人」表顯。 他,是最最人性的,卻也是最有佛性的「行者」。 看他從一塊石頭,到成為一隻神猴,再到成為一位僧侶,最後他成佛的種種生命歷程,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也大大的激賞著作者的用心與用意。 1、孫行者,本是一個「無心」之石頭,他只是默默的承受著日月精華。 到了成了猴子,他還是只有「一心」。 2、後來加入了保護唐僧之過程中,他開始有了「二心」。 比如出現兩個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卻都是他! 一個是他內心深處,隱而未顯的內心的聲音,他內心一些被壓抑的不平,亦是他的「影子」,一體兩面的「雙重人格」; 而他要戰勝,只有自己可以制服自己的「心魔」。 3、由「一心」到「二心」,再由「多心」到「無心」的過程。 此「多心」是一個人內心之「六賊」,即「眼、耳、鼻、舌、身、意」之鬥法; 當通過外在環境與自我內心之掙扎、認知與種種歷練之後,終成道為佛,此為「無心」。 在第100回時,孫行者對師父說,他已經成佛,不需要緊箍兒咒,請師父趕緊兒拿下; 唐僧對他說,你已經成佛,已經自然去矣,豈有還在頭上之理? 孫行者一摸,果真沒有了! 所以,有沒有緊箍,是在「心」,不在外表啊! 讀《西遊記》,有太多心得與體認,其中一個先題是: 人生,怎麼走呢? 怎麼處世、行世、待人呢? 不禁深刻的體會孔子說的「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