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26 12:30:12瀏覽799|回應3|推薦0 | |
近些日來在心中反覆的思考著------一個屬於中文系人的問題。
一個暑假休了快3個月的時間。 每天在家不是足不出戶,就是乖乖的當一個家庭煮婦; 除了一些意外事件,牽動了自己的波心,但總也,已經是雲淡風清的。 所以說,日子倒也過的是平平凡凡的。
但是,一回到學校,那個屬於學術的腦袋又回來了。 一樣的人,卻是突兀的,又出現了不同的腦袋; 此是,其中之一的小小困擾------完全不同的角色變換。
而這幾天來,對自己的反省是對自己的失望與盼企。 深深思考著作為一介,處在這個時局裡,一個文人的思索與自我要求。
一直以來,自認為因為喜愛思考與反省; 對書籍的獵取與紛紜思緒,總也比同時期的同學與朋友來的豐富與思考深入些許。 然而,在自己心中的一把尺是----現代已經沒有「大師」,連一個「全方位」的值得敬重的大師都缺無。 而緊接著是問自己-----那你呢? 你又算是哪一支蒜哪一根蔥呢?
這樣的一問,可就把自己給鎖在自己的思緒裡了! 一向對自己期許甚深; 也更因為如此而自責自反而疚了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如是說,我亦如是思認。 然而,又當如何反身自證自知自明,以得灑然自落呢? 當怎麼不著於他說而使自我歸諸於「寂然自照」,以印證自學自知自明呢? 此其二!
20世紀以來的「人文學科」偏重所謂的「整合性」; 當學科有所「整合性」之向路時,則必然出現「百科全書」型的人物。 然除了19世紀時哲學界的康德、黑格爾與西方社會學界之外------- 到現在為止,中文學界的「百科」在何處呢?
中文學術界一直以來呈現一種「關起門」來自是自大的趨向; 事實上,嚴格說來,祇是一種「買辦性質」之文化呈現而已! 許多中文學術界人,試圖運用西方文學與社會學理論,來勾勒與詮釋中國文學裡的深奧意涵; 淺淡觀之,洋洋灑灑似是一番大大的理論詮釋; 而事實上,深入剖析與理解,其實是「拼湊」的學術理論,不是屬於自己內涵的東西!
現在是一個「跨學科整合」之當代,中文系人的某些努力,從中國文學與哲學、史學的視角,是支離破碎的東西; 只因為缺乏理論背後深層之「訓練」,正嚴厲的挑戰著中文系人! 而這樣的「義和團」氛圍文學論述與論說,怎麼去尋繹出一個平衡處呢; 又如何對應自己的「專長」與處理得圓呢? 又自己所當「依憑」的又是什麼呢?
中文系人背後的「基礎」、「示範」、「論證」、「概念」、「命題」、「推理」、「定理」之知----等等能力夠了嗎? 我夠有這些基奠去繁衍自己之理路中之「理路」嗎? 此其三。
身為一個中文系人,處在這樣一個尷尬與窘狀裡,怎麼給自己一條「進路」呢? 我又當怎麼去處理自己多年所學、所思而觸摸到自己的「定位」,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而勇往直前呢? 此其四。
每一個人-----都有思想;〈只要是人都有的天賦〉 有人-----會思想;〈會循著一套軌道,自己去落實與運行〉 有少數人------很會思想。〈有著一套思想背後之法則,有了自己之「思想體系架構」〉 而我呢? 此其五。
怎麼有系統的建構一套屬於自己之思考,有一套很強之說服力,在言語與語言、文字與文字之間相互銜接著清晰明理呢? 此其六。
唉呀,一連續的反問自己,使得自己更加的「無言以對」自己了啊!
人需要自我要求與反省; 然而,當自我反思對自己嚴厲之時,其中值得斟酌了。
而人生一切,當不可向外虛耗,當反求自身返回本源。 故我是否當「無知知」,亦或是「止止明」呢? 故我當心靈不滯於物與思,任大化流行嗎?
莊子啊莊子,還我「心齋」吧, 莊子啊莊子,還我「坐忘」吧, 莊子啊莊子,還我「齊物」吧, 莊子啊莊子,還我「逍遙」吧, 暫且讓這些屬於中文系人的「買辦」文化,從我耳際,從我心流出吧!
要「齊一」,還是先「齊」自己吧!」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