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8 09:53:13瀏覽1876|回應4|推薦0 | |
前言: 文學,是一種生命之詠曲。 文學的生命,是永恆的生靈活脫。 而如何去體會文學之美與文學中的意境,則需要掌握一要點。 文學來自文人之筆; 人,離脫不了「生活」。 譬如詩詞等文學作品,來自文人之生活感知,要體知,則必得回到「生活」。 而展讀古人詩詞,有著文字之精確性,如何去體解呢? 抒情文學,必要「設身處地」的,仔細用心去體會; 或任憑感情之波動與流洩,才能貼近古人的情與愛; 心靈的頻率相同,才有共鳴之可能,也才懂得古人之心靈世界,從而超越時空及距離,與古人同遊於蒼穹宇宙。 引子: 春冷,夜涼如水的學校車棚下,有著個思念著我房溫馨的我。 回家的車,又脫班了。 學校宿舍裡,又多了一個外出不歸的人兒。 思緒紛亂---- 睡不著----- 於是,夜讀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一文, 終於, 燈下, 多了一個潸潸淚眼的天涯知己。 思考: 每一個人的命運,自是有著不同的展現。 我所思考的是,如果一個人,他從小到成長,甚至是到晚年,一直都是過著一種貧困與流離生活; 那麼,這樣的一個人,或許早已經「安於貧窮」,也或許會鬱鬱不平一生,也可能是隨波逐流---- 但是,若果是,成長過程是順遂與無憂,過著算是豐裕的生活,或也有著美滿的姻緣; 然而,卻天不從人願,後來卻遭逢顛沛流離失所,貧瘠而終老一生呢? 這兩種人,哪一個的心路歷程,是比較辛酸與無著的心酸呢? 一個人從得到失,從有到無,從滿到空,從多采多姿到動盪不安-------心理上的落差,從何調理呢?又怎麼自處與安排呢? 說明: 要與古人同遊,其實不難; 難的是,怎麼去體會? 最簡單方式是,不從外圍之文學形式去理解,而只是單單由「生命關懷」之面向切入去作深度之體會。 而要瞭解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一文,已經是足夠了啊! 所以,就細讀吧! 當細讀過此文,好好的體會其經歷與人生,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再研讀她其他的詩與詞,那麼就是李清照的千古知音。 正文: 李清照〈北宋當時名人文士「李格非」之女〉,18歲嫁給當時21歲的趙明誠,兩人過著恩愛的生活。 趙明誠此人,是一位古文化的愛好者,深愛金石古玩文物。 趙明誠與李清照兩夫婦,可以說將當官的俸祿都拿去蒐集與購買古董文物; 兩人寧可縮衣節食,不在外應酬及與人往來,而陶醉在金石文物的天地裡,過著幸福的夫妻生活。 夫妻情趣生活,可見於此:『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他們兩個人,若是得到一卷書,畫、彝、鼎等,就會一起把玩與欣賞,一起觀覽與指出瑕疵與優劣之處,而為了怕樂此不疲而不眠,因而限定晚上是一隻蠟燭燃燒完的時間,讓兩個人來「自制」。 夫婦兩每每在吃完飯後,到他們的「歸來堂」去煮茶與一起品賞古玩; 彼此之間約定,誰說對了,才可以先喝茶----- 而李清照是一個博文強記的女子,她總記得那一件事的發生,在哪一本書的哪一卷的哪一頁的哪一行可以找到〈當然,是她贏了〉--- 她贏了,就會很高興的在哪兒大笑----- 笑得,把茶都潑在衣服上,結果連茶都沒得喝----- 可是,她可是心甘情願,歡喜的很呢! 兩夫妻就這樣,過著『几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這種連先神仙都非常羨慕的生活。 直到,金人入侵,擄走了靖、康兩皇帝; 兩人開始過著帶著沈重的古玩,四處奔波逃難的日子。 在逃難中,趙明誠生病而死,臨死前還叮嚀著李清照有哪些古玩,不得已時可以丟,而哪幾樣古玩文物,是不可以丟,必須「休戚與共」的。 於是,帶著滿心傷痛的李清照,一個弱小女子, 帶著一次次--- 帶不走、 帶不動、 還被鄰居挖牆壁偷走的----- 剩下的, 沈重的, 令人心碎的古玩, 過著顛沛流離與貧困的日子---- 後記: 李清照寫〈金石錄後序〉此文時,約53歲。 約45歲時,成了寡婦。 活到約75歲。 據說後來有再嫁,但並無證據與資料確定。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