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意識與台灣------誰能繫風
2007/12/22 10:39:48瀏覽792|回應4|推薦0

以下所說,都只是一介女子之小小思考而已;

完全沒有任何政治參慮,只是一種對社會現象與個人思想性之思考而已;

所以,請有緣觀看此文者,切莫「對號入座」;

歡迎批評與指教,但請莫有任何謾罵與扭曲及誤解。

--------------------------------------------------------------------------------------------------

這些年來,「愛台灣」與「台灣意識」甚囂塵上,尤甚者,每每於選舉之時,更是不缺此言說。

當一個文化,在一塊土地上生根,經過時空與環境之碰觸,從而出現不同於遷移過來之文化,而生組成自己獨特之文化特色時,可號之為「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之出現,是事實與歷史之必然現象,而隨之者,乃是這塊土地人們,對過去祖先文化與自己之新生文化之反省,或而是經過反思之後,從而產生心理層命之「認知」,甚而是「認同」,這亦是社會與文化間必然生發之現象。

然而,若是為政治人物所操縱與運用時,是否產生不一樣之闡釋與認識呢?

此是可以商榷與斟酌之處!

「台灣意識」之聲起,乃「本土文化」生發下之呈現,為一種「認知」之過程下之現象;

事實上,此無可厚非,乃為經過自我思慮與自我理解之後之文化之「生根」所然。

但是可以說,「台灣意識」之出現,亦為一種「民族思想」之發軔了。

只是,此「民族主義」思想,所呈顯於文化者,有可能為一種霸氣,甚而成為一種「文化帝國主義」,這是一個問題!

然而,根據筆者個人之觀察,台灣目前仍無足夠之力量,從而產生此進程及發展游刃有餘之空間。

由於每每當某一些人物,喊出「愛台灣」之「台灣意識」之時,即馬上有對手解讀與呼吼出,此為「族群分類」與「省籍意識」。

是不是「省籍意識」或是「分裂族群」,端視是誰「喊出」此字詞;

又得觀看提起此字詞之 人物,其政見與其平時之表現來作判斷。

只是,「民族主義」是一種血緣、族群、風俗文化與其他獨特事項之共通之「聚合體」而組成之一種思想與一種信念。

「台灣意識」之形成,或說是「台灣民族主義」之形成,自有其形成之社會歷史背景及其特殊之立場與認知

只是,筆者本來還自問著----「台灣意識」既是「民族思想」之開啟及生發,有否可能因為政治人物之牽引,從而引發一種「主義」,更甚而是廣大無知群眾,根本分不清,也根本無從知曉,所產生之「愛台灣」與「台灣意識」,可能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國族主義」等思想與信念。

經過思考,筆者發現,台灣目前沒有任何以上三種認知與信念之能力與條件。

由於遵循「中華民國」此國號之大部分,居住於此地之所謂也是台灣人,對於「中華民國」若是仍然存在的話,其實是一個「流亡政府之事實,完全沒有認知與思考過,或者嚴厲的說,在一種「鴕鳥心態」之隱蔽下,從而無法產生所謂真正之「認識」台灣這塊土地與對台灣有所多少真摯之關愛。

由於中國在「聯合國」一再阻擾與干涉,在台灣之「中國民國」不但無法立足於國際社會,無法加入聯合國,更別說是「反攻大陸」,從而有「中華民國」這個國家之立足與生存之餘地。

除非,台灣這塊土地之人們,願意「回歸」與「臣服」於「中國」這個國家,或是殺出一條血路,不怕死的,甘心流血的犧牲這一代而讓下、下一代有國際生存之空間,否則,「中華民國」這個名號,永遠都只能是「流亡」於國際海洋。

然而,「台灣文化」已經生根,「台灣意識」已經漸漸有所認知,要「回歸」「中國」,可能會有不少之無可測知之事情發生。

那麼「台灣」又將何去與何從呢?

「台灣」這個名詞,現在在國際而言,只是一個「地方」與「地名」而不是國家;

而「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個「逃亡政府」之下,

在「台灣意識」仍不成熟之現在,無足以形成「民族主義」,更別說是「國族主義」了!

在「本我」、「自我」與「他者」之形塑與建構裡,在「本土意識型態」之共同意識,仍無法經過廣大台灣人們之「集體意識」成熟而形成「共同意識」之前,說什麼「生命共同體」之前,都是假的!

而不論是藍或綠之政治人物,當喊出「愛台灣」之時,只不過是一種「口號」而已!

政治人物不懂社會學與理論,不曉文化進程與認識,所說的、所喊的,都是騙人之伎倆而已。

「台灣意識」與「愛台灣」不是口號,應是一種長期對這塊土地之認知與關愛,所形成之社會群體文化,從而深深的愛上她與支持她;

不是「反攻大陸」之「跳板」,更不是口號,更不是選舉可以操縱!

筆者正在思考一個說法,即是「援中入台」〈是我所自創的名詞〉,意思是,把祖先從中國所學習與認知而帶來之「漢族文化」,真正的生根在這塊土地上,從而生發出,另一種完全不同於「中國文化」之「台灣文化」,有所承繼,亦有所「新始」。

而此文化,已經與過去之文化不同,是一種新生命。

此新生命,經過時間與教育之累積,從而生發出真正之「台灣意識」,亦待他日,自自然然而形成「民族主義」與「國族主義」;

當有此些認識與體認之「共同意識」之後;

台灣,才有可能,成為是真正的一個「國家」。

只要不是當今之「流亡政府」與「逃亡政權」,更甚而是,只是一個「地方政府」;

不管是以哪一個「國名」為名,到那際時,已經有所「共識」與「真愛」台灣與支持台灣時,則「國名」已經不重要;

重要的是,生存在這塊土地與愛這塊土地之人群,其福祉與平安才是要義!

只是,怎麼去建構與組生成一個真正之國家;

則需要真正之政治家與教育家,運用優良、有良心與良能之print  culture  去生成 a whole communities ,從而組成一個「自主」之國家,

這是一個問題,亦有待觀察、省思及再變化。〈重要的是---有睿智之思想及意識〉

唉,台灣目前沒有此人物,即使是50年之內,甚而是100年以上,都是不可能之現象!

因為台灣目前之政治亂象與教育現象,無法提供一個環境,去產生任何一位有遠見與魄力之有智慧之政治家。

所以,可能500年到1000年以後,才會在出現一位「三不朽」之「立功」之人物。

只是,於500或1000年以後,誰還存在呢?

而又有誰看到與親自經歷此真正之人物呢?

更加難以想像的是,「台灣」這塊美麗土地------還存活著嗎?

台灣,我的母親,眼前看來,您只能繼續遭受政客與無良知媒體之操縱與玩弄了啊!

懇請佛菩薩,千萬別再讓善良之廣眾台灣人民,亦遭受與承受這些可怕之「共業」。

於此選舉開始囂張與胡鬧之時期,

懇求天佑我台灣!

PS:

台灣有「三害」----媒體、政客與立法院

( 心情隨筆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0731&aid=1474756

 回應文章

魯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民黨沒有作好執政的準備
2008/01/10 08:57

不要期待如聖君般的偉大政治人物,還是期待多些中道的人文之筆吧。

政治是社會化的過程。這十年來,講「我是中國人」少了,過去認為凡不能講「我是中國人」就認為是不愛國的觀念也沒有了,這就是潛在的政治社會化的過程。

政客操弄族群,是因為有操弄的空間,當藍營在立法院強行通過達千億預算的眷村改建條例,當趙少康每天在電台說,台灣簡直像地獄,當李濤、陳文倩每天一面倒式地批判綠營,政客打台灣牌,族群牌,永遠有效。

有了這些人,有了這些法案,綠營的政績再差,都不愁沒有選票,因為藍營只想醜化對方,不能彰顯自己的善,藍營根本沒有反省自己下野的原因,而加以改過遷善,藍營除了強化人性的恨和惡之外,沒有帶來人性的愛和信任,根本沒有作好執政的準備。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8-01-11 07:51 回覆:

藍營不知反省與改進,

紅軍假以「義」軍突起,

受矇騙者仍比比皆是。

以228來説,歷史真相被抹滅與扭曲;

甚至是,一些年輕人認為是民進黨所捏造,為了醜化對方而作;

殊不知,過去的歷史,可以寬諒與放下,

可是,沒有「真相」就是沒有反省與自覺,

如此,仇恨只有一直不斷被提起;

傷口,只有一再被重新挖起。

而此次選舉,令人擔心。

深深感受到周遭之人,長期以來被兩黨及媒體之間之攪亂,已經對政治麻木與冷漠。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民粹”是排他的封建的農民(farmer)意識,強調地域關係的認同.
2007/12/31 07:48
文化是有機的,是演變的.
封建的農民(farmer)意識,強調地域關係的認同,公民(citizen)意識是開放的,強調價值觀的認同.
台灣逐步的走向城市化,應該鼓勵多元性的,創新的,包容性的, 強調開放性的公民(citizen)意識,,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不斷的推陳出新,就是台灣的特殊性 :
---- 賣檳榔的方式; 大街小巷無所不在的神壇; 電子花車的豔舞; 慶典的辦桌外燴;
---- 慈濟的社會實踐; 大乘入世佛教的興盛;
---- 中小制造業勞工的勤奮; 中小企業的冒險開創;各種產業的群聚;
---- "金光黨"的政治選舉; 幫派式的地方宗親政治勢力;
---- 明華園的歌仔戲;林懷民的舞蹈; ….....都是台灣文化是特色,也可以說是"本土"文化,沒有也不需要有好壞的區別.

這樣一代傳一代,有原創性的,有特色的文化,被認同了,對後繼者而言就是原鄉文化,台灣走向多元的時間太短了,各種外來的"文化元素"融合的不完整,在這個意義而言是太年輕了,舊的還沒消化,民主政治這個新玩意又來了 -- 到目前為止,實驗的性質很重. 選舉是 Campaign 是目的導向的,喧鬧的,不可能深刻的,是感性的,感情的,就不可能不訴諸同鄉,族群的,因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用威權的心態,強化封建的農民(farmer)意識,強調地域關係的認同, "霸佔"解釋"愛台灣"的定義,用扣帽子的方式朋黨伐異,無所不用其極的不妥協,不合作,就離民主的境界遠了,大家都受害!! 這就是”民粹”.

民主社會的價值觀是多元的,這是民主之所以好的重要元素之一,"愛台灣"的方式也是多元的,應該鼓勵多元性的,創新的,包容性的,開放性的公民(citizen)意識強調離價值觀的認同,這才是健康的民主境界.

歐洲在文藝復興後,許多人民是臣屬於領主的"私民" 絕大多數是(farmer農民);
歐洲在文藝復興後,工商業發展的地區迅速增長,同時期,毛紡織業的發展,擴大羊毛的需求,許多領主圈地養羊,
造成許多農民失去土地游離到城市周圍, 學習各種工藝,師徒相傳,形成各種行會(同業公會),各種行會聯合向領主租借土地實施自治,這些不相隸屬人,參與規章的訂定實施"自治" 這些人就是"城市居民”-----中國大陸到是有這個詞,我們中文翻譯為"公民" (citizen).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517年10月31日在威騰堡教堂的大門上貼出他的95篇論文,打響了宗教革命的第一槍. 這樣拖到1530年,路德和他的追隨者終於創立路德教派,正式宣佈脫離羅馬教廷。 路德的思想是沒有國界的。 受路德的影響,法國人約翰-加爾文以日內瓦為中心創立加爾文教派,和路德教派遙相呼應。 加爾文的思想和路德同出一轍,區別在於革命性更強,同羅馬的決裂更徹底。 在路德和加爾文的共同努力下,以後長達百年的新教革命,摧毀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在精神上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 神在自己的心理-----產生”主人”意識,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 終於在歐洲奠定基礎,這是基督教文化塑造的民主制度的深厚文化基礎. 台灣走上了民主,就是那麼十來年,可以選舉自己的代表和領導人,欠缺了這樣文化土壤,民主的發展會是”畸形”的(I.E. 許多新興的民主國家都是這樣,印度和台灣也是如此).

選舉的本身就是很廣大的社會教育運動,所有的政黨應該多宣導"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提升了,能夠接納不同的價值觀,多元的社會才有基礎,每個人學著做自己的主人,“排他性”的意識形態可被操作的空間就逐步減少了,協助台灣的社會走向正確的民主方向.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2-31 17:58 回覆:

閣下此回應,個人甚為贊同,並與予誠摯之稱許!〈點頭如搗泥中-----〉

「文化」自是有機制之主體,亦於此生機之中,不斷隨周遭環境與群體意識而改變。

文化,經長期之共同意識與生活方式結集而成,自有其可愛與特殊之處,無所謂好與壞之批判;

偶有少數人以自己之思想,去批判與自己不同之「文化族群」,自以為自己是「優等」而他人是需要再教育者,這是非常可笑之「自我貶抑」,亦是不懂得尊重此時此地,所生發之特殊的文化。

台灣,在我看來,仍然未真正達到所謂之「民主」,仍有廣大群眾不懂「民主」之意義,次次以「買票」使自己達到「民主之殿堂」,實是大大侮辱了民主之真諦。

而「愛台灣」,本就是包容性與開放性的;

只要是不為一己之私利,何來什麼「族群撕裂」呢?只要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真心的希望這塊土地上之人群一直延續下去,一起認同這個美麗之島,並共同維護她,不心存什麼「跳板」之思,則自然認同與愛由此慢慢產生。

閣下以歐洲之民族主義生發之過程,來說明台灣之民主發展脈絡,是有幾分道理在。

只是,台灣這地方,其民主過程與人群之集體意識,由於近8年來,政治立場之撕裂,已經不是「共通性質」,而是「特殊性質」。

公民意識之提昇,仍有待努力。

而兩黨政客之嘶吼氣性,只有排他性越來越強而已。

台灣之民主,還有一段非常遙遠之路途!

談政治,感覺非常疲倦。

暫擱筆吧!

感謝閣下花時間與淺識之小女子我,於此相互切磋。

甚是感激!

CH


AS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甚是
2007/12/23 21:37
所言甚是。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2-24 19:51 回覆:

感謝 AShing !

敬請不吝指教與切磋。

祝您

聖誕快樂!

新年快樂!

CH


*輕輕走過*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不是常聽說嗎
2007/12/22 12:12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時也命也

有時候其實也甭怕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湖伏

過家命運自有天數了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2-23 09:20 回覆:

個人吃飯個人了。

命運自有天數,是對;

然而,亦是人所自造而成。

不是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違」嗎?

時局,將會是如何;

只有靜而觀之!

我不是基督徒,對什麼聖誕,沒有什麼感覺;

所以,就祝妳

新年新禧望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