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暮鄉關何處是
2009/07/28 12:33:11瀏覽1581|回應2|推薦0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常可以體現到人類的一些共通原則與個人特質表述;

而相同的心靈,總會趨向於尋求相似的慰藉與憧憬。

在詩歌裡,常見詩人以自然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像是以飄飛搖落的型態表訴自己的飄蕩,如「飛蓬」、「落葉」----

以淒涼哀怨的聲音刺激詩人的心中情愫,如「笛聲」、「蛩聲」----

以渺小放單的姿影映現詩人的心靈飄忽,如「孤月」、「孤舟」-----

以朦朧暗碧的色調絲濡詩人的漂泊心境,如「孤燈」、「黃昏」-----

而這其中,最令筆者心有所感與所受的是所謂的「黃昏意象」了。

以心理層面來說,一天中的黃昏時候與夜深時分,是人的心靈最是渴望寧靜與靜謐之時。

黃昏來到,也是該停歇一天忙碌的步調,讓自己的身心都得以休息之時;

這時候,實質的家與心之方向的家,是最具心靈安定與平和之處所。

人的生理時鐘,亦即生物節律、心理步調、情感依歸,此時,漸漸與大自然的生命步調產生一同的歸向,即是同趨歸於安頓與平和之狀態;

也因此,夕陽西下的情懷與種種思念,甚而是心靈的渴求依歸,而成為整個宇宙大地生命的一種無言的回聲與無垠無際的恆久的心靈呼喚。

《詩經》〈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裡,哪暮色蒼茫幽美的思婦情,是一種生命深刻的無奈之體驗;

李商隱〈代贈〉中那「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中,那難解的苦緒及無依的傷心黃昏,是詩人情愁情懷之觸引;

趙師秀〈十里〉:「烏紗巾上是黃塵,落日荒原更恐人。」,則是悽惶無著而透明的心理層次;

李白之詞〈菩薩蠻〉:「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是與大自然感同身受的「傷心情結」,是人類心靈不得歸處的心靈感應;

李白另一首〈憶秦娥〉:「樂遊原上清愁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詩人把自己對人生聚散悲歡之體驗,推向茫茫的歷史時空中,使得具體的個我飄散之苦,提升到抽象的生命無著蒼茫悲感之情境中。

實,黃昏心理型態,或是詩人或是有所敏銳感知的人類,其心靈在對應客觀物類上,一層層一代代的積累與凝聚著人類集體的無意識的心理層念與心靈抒解,因而成為恆久的生命訊息之傳遞與精神層面接受之感性之符碼,亦可以這麼說,不是詩人與所見者在書寫大自然,而是大自然與宇宙在書寫詩人與人類之共同之哀悲與惆悵,在描繪著他們心靈的痛苦與生命中的種種缺憾。

所以,黃昏也好,夜深一切靜寂也罷,是「日暮鄉關何處是」,是地理上的故鄉,更是心靈的鄉關,是漂泊靈魂企望止泊的尋求心靈家園的「原鄉」,是極其疲憊的生命的一種希求一份休歇的一處安頓之歸所啊!

 

 

 

( 心情隨筆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0731&aid=3174162

 回應文章

展迎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安
2009/08/03 13:50

CH

很喜歡閱讀妳深奧的文章,總覺得受益良多。

日暮鄉關何處 浪跡天涯 他鄉已是故鄉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9-08-04 23:56 回覆:

迎風:

好久不見了!

您一切可都好嗎?

多謝您來看我,深心裡喜之也!

鄉關,希望不是地理上的故鄉,而是心靈深處不變的所嚮往的故鄉。

他鄉,可以當故鄉,但祇是調適與順應環境使然,在心中,身心可以得到安頓的,依舊是心中的真正故鄉啊!

心靈故鄉,是感動,也是深情。

祝福您一切都平安與順利


Empty Travel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2009/07/31 09:02
黃昏 或許是側面光線投射的緣故
是產生攝影佳作的好機會
也是觸動舊記億最敏感的時段

或許
是由於光線產生的立體面向  較之其他時刻都清晰
使人們感受到更多
事後之明 的真相
可以心平氣和的 檢視 緬懷 等等

但畢竟是要結束了 想的多也只是徒增感傷吧

倒是
孟子 說的 "晨旦之氣"
可以把握
清新而有起始的振奮感

悽美感 似乎總與憂鬱 不得不結束的悲劇感 有關吧 
這應該舊是您說的人類集體記憶 ...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9-08-04 23:48 回覆:

致覆善知識:

清朗的「晨旦之氣」與落日時的情感源泉自是不同;

一是清明浩氣,正是一日之始,可以養浩然之氣,是生命之活動力與能量,是實然,是才性之不餒;

一是昏黃觸引人身心想休憩,而在詩人底心裡,黃昏是一種延伸,是一種心靈境界,具有精神家園意義與靈魂止泊安頓意涵。

而不論是清晨或是黃昏,日光氛圍,也是心靈投射;

而懂得此意境與體味,亦需靈敏細膩詩人了。

現代人大多失去了感受力與思考力,縱然是清明的晨陽,或是暈昏的燦美夕陽,都難以聯想與感思觸引到生命深底裡的安頓與凝練感應。

也許「祇是近黃昏」裡,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淒美;

不過,黃昏,偶而使人思想起生命的存在與感同身受的嗟嘆,縱然是帶著微微的悲涼,亦是人類生命的必然的經驗。

黃昏與「獨愴然而涕下」之間,都充溢著人類生命與宇宙之間滄然之悲感;

這都是我所說的人類集體記憶之一者。

個人淺見與認識,不足為道也,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