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認知與體會十則------其十
2007/12/07 23:08:03瀏覽626|回應1|推薦0

一、

人真是一種習慣的動物嗎?

今天上午急著往學校去,走到車庫時,突然感覺自己忘了什麼重要的東西,看看公事包,再摸摸自己身上,而後猛然想到,忘記戴上耳環了啊!

可是,已經沒有時間再找一副耳環,好來搭配今天的穿著,只好上路了。

然而,一路上覺得不自在,到了學校還是感覺好像自己沒有穿好衣服似的難受,連與老同學說話都還心不在焉。

接著,在心中大笑自己的「我相」與「著相」。

或許戴不戴耳環,對許多女性朋友來説,是非常小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可是,對一個戴耳環已經是N年的我來説,已經是與自己身體相連的一種依賴。

這件自己都搖頭的小事,使得自己深深的反省與自覺,除了耳環之外,我尚有何事、何人是深深依賴而不自知的呢?

二、

閱讀當是一種自我之跨度。

那麼「讀人」呢?

是否霧裡看花,終隔一層呢?

每個人應是一本書。

只是,有的書本實在是不值得去閱讀;

而有的書籍令人覺得智慧增長,如沐春風之中。

而有的書本,實在是經不起一眼觀審;

卻有的書本,實在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論是多少年,仍然是每一次展讀,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與感動。

〈說真的,直到此刻,還沒發現有人,有如哲學與思想書籍那麼的耐讀與睿智。〉

〈即使深度之慨嘆俗不可耐之人太多,但依然覺得可讀性相當高;

   因為他們是如鑑立見。〉

〈而自己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深思之!明審之!〉

而怎麼志思約真,以及懂得識人真華,那可是屬「閱讀者」的能力範疇了啊!

三、

今天得到一個體認,是過去知道但卻沒有好好去思考的。

所謂的Orientalism 與 Occidentalism ,亦得看自己以何面向去觀察。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自己之stereotyped ideas,比如東方人對西方人總有一些刻板印象。

以理性層面而言,自然是不可一概而識之,否則必會有所偏差與嚴重之誤解。

然而,當刻板印象除之不去,一昧的以自己腦中之印象去認識與理解西方文明或是一切之時,不也是一種「東方主義」嗎?

四、

啼鶯舞燕也罷,

小橋流水飛紅也罷;

綠草黃花藍天也好,浩渺漫雲幽也好;

那一樣不是出之自然呢?

而處在自然中之「人」呢?

可曾深深體覺,覺知那人生若夢亦如寄呢?

能安,即是家啊。

五、

如何是「中道」?

如實的去面對與識清生命中之空與假,不起執著之心,即是「中道」;

亦可以荀子之說如此解------『虛一而靜」,即是「大清明』。

六、

人性情境之深切透識,終究存在於「自體性」,即「自覺覺知」;

而生命意義之生發與闡揚,亦待吾人之「自明」,亦為「自明明知」。

七、

常常幾許吉光片羽,幾多人生中之零散段落,偶而被喚起之思緒------

會將我之記憶復甦。

此凝聚,偶亦然呈顯一全新之意義,亦為一生命嶄新之領悟;

然而,亦為一種痛苦之體會。

生命圓融自足,乃某種程度之自我之生命之深化,亦是自由表顯之心靈態度;

只是,此主體之感受,何曾有人知曉,亦乃經過多少生命之淬礪與磨難呢?

八、

沒有純熟之思想及思考理路,沒有真實蘊結於胸衷之生命覺知,不是風花雪月,不是無病呻吟嗎?

書文,當有「我」之風格,需出自機杼及引人進入深度思考之機鋒。

常見為文,沒有內涵與意義,無所閎于中而肆於外,有乎內而飾於外,不知有何價值與可看性可言?

而更令人訝異與感慨的是,怎麼有人加以支持甚至是讚賞呢?

其人遣辭用句之間不懂修辭學,而文不從字不順,所「自造」語詞貽笑大方,且「為文而造情語」,然而卻是車水馬龍。

可見得,人世間真是紛紜雜沓者眾,而慧明者幾稀也!

於深慨之餘,亦然深深體悟世間人之「自然本象」,

亦不失為一得也!

故亦了然於心。

亦有待靜觀與再思!!

九、

無論人事怎麼改變,無論時代怎麼變遷,無論人性怎麼差異;

作為一個人之條件、素質等,自有其不變之成分。

形軀我,當以戒為師。

認知我,當以理悟為師。

情意我,當以生命感思為曉喻。

德性我,當以價值覺知為內容。

十、

通過現象,揭露事物之本質。

無迷其途,無絕其源。

曉其性份之所在,以虛靜涵養之。

 

 

( 心情隨筆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0731&aid=1435892

 回應文章

Empty Travel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 五
2007/12/11 01:03

個人理解:

道家的"道" 是形而上 (Metaphsyiscal)的存在

類似印度教非人格化的大梵天(Brahma) 天人合一的觀念

同中有基本不同 (聖凡解脫的結果不同 ...)

緣起中道 則以本體是空命題 故龍樹 中觀偈頌曰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由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請指教 ...

http://blog.udn.com/emptytraveler/853546


「你所抵抗的東西會持續存在,你所靜觀的東西會漸漸消失。」 ─與神對話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2-12 00:00 回覆:

您好!

您對「道」的理解是正確的。

「道」在老子的思想體系裡,其作用是無限性的,是空虛卻又能生出萬物,而其運用概念是「無」,亦是「眾妙之門」,所以,具有產生萬物之作用;

亦即可說,「道」是一種精神性之宇宙本體,既是規律亦是先天性質,或者說,「道」在道家的理解裡,不從「實有」之層面上言,而由「作用層面」談,應說是屬於dialectical  paradox ,其方式乃「正言若反」之作用層,而此「作用層」以「無」作本體來講「生生不息」之萬物;

故簡而說之,是一種「形上學」。

然則,您所言之「類似印度教非人格化的大梵天(Brahma) 天人合一的觀念,同中有基本不同 (聖凡解脫的結果不同 ...)」,則依據個人非常粗陋之認知,與您有所不同之看法。

Brahma在印度,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創造神;

但是,大梵天王在佛教之中,乃屬於色界天初禪天,以此認知,則亦屬「三界」,是在「八部眾」之中,亦於「火宅」與五濁惡世中;

因之,是否「天人合一」與如何天人合一有待商榷。〈有待「定義」之闡明〉

而龍樹之「中道」,於此處,簡單以其《中觀論疏》作解:「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若是以「本無宗」說法,倒可以類比道家之「空」,以「格義」方式解之;然我個人認為,並不全然可以解之。

而離「有」、「無」二邊,即是「中道」;不去依傍,自性常空,心亦不著空,不隨諸觀,但觀無為法,此亦是「中觀」。

篇幅所限與只能「紙上談兵」因素,無法詳盡細密之處,尚請見諒。

 感謝您與我相切磋!

CH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2-12 08:21 回覆:

補充一點。

為免得誤導他者,

關於《中觀論疏》此書,應加以說明。

此書乃由吉藏法師所注疏。

突然想到,所以趕快補充之。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