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koeln~finale
2008/03/02 06:15:26瀏覽303|回應0|推薦6

回程的列車上,鄰座坐著一家人。父母,帶著一個約莫小學五六年級歲數的男孩。剛上車時,首先就先聽到媽媽用英語問了小男孩一個問題,而小男孩竟然使用法文來回答他媽媽。後來,小男孩使用法文跟坐在對面的爸爸交談,而媽媽則開始翻閱德文雜誌。一路上,爸爸不斷的使用德文而小男孩不斷的使用法文,媽媽則是不斷的講英文....。三人當中的互動沒有一絲絲的障礙。

我猜想,這對家人應該是一對德國父母帶著小孩出門渡假吧。在德國,除了德語為母語外,英語的使用機率也很高,一般說來,平常人雖然不常講英文,但是多半都聽的懂而且會簡單的對話。於是心中擅自的將這家庭的語言系統組合了一下:

爸爸—母語,德文;第二外語,法文、英文。媽媽—母語,德文;第二外語,法文、英文。於是,小孩=母語,德文;第二外語,英語加法語。

我想,這樣的邏輯似乎還能行得通吧。

然而,經過了漫長的旅程,聽著他們不斷交互的使用三種語言在聊天,強烈的好奇心迫使我還是上前問了一下,他們到底來自哪裡?結果卻竟完全出乎我原先預料的組合性。爸爸是法國人,媽媽則是愛爾蘭人,而小孩子...當然是法國人(他們其實住在巴黎)。於是,新組合的產生是:

爸爸—母語,法文;第二外語,德文。媽媽—母語,英文;第二外語,德文。小孩﹦母語,法文加英文;第二外語,德文。

我的天阿,完全不可置信的看著那個約莫十歲的小男孩,在這樣的年紀就能輕輕鬆鬆將三種不同語言交雜的運用,我不禁羨慕起身為歐洲人的便利性.....。當然之後我也試著交互著使用英法兩種語言和他們簡單的交談幾句,總之不外乎是問我從哪來,現在在做什麼之類的事情。但此時心中所想的卻是,還需要多久的努力,我才能夠像這位十歲的小孩一樣的把外來語當成是母語般的使用呢?

思緒因此一下子又回到了與人溝通這件事情上面。

喜歡音樂,我想有一大部份的原因是,這個媒介是一種世界性的溝通管道。透過這個媒介,我可以使人感到開心,感到憂傷,或是感覺的到我想跟他們說什麼樣的話。當聽眾在欣賞由我自身傳遞出來的訊息時,他們能夠經由音符來了解這是我想陳述的一件事實,或是一種意象。但就在這條路上我越走越深的同時,我也越深刻的體認到,每一種語言的溝通方式與交流風格是那麼的不同。然而,就算這些不同的語言間存在著多少的特異性或是民族意涵,我想,最終仍然只是為了要經由這些被整理過以及被系統化過的傳遞媒介來傳達一種宇宙間能夠不須開口就能相互了解的無形的語言—一種人與人間純粹的互動模式。

腦袋中突然的浮現一些句子,似乎最能為我這次的柯隆之行結下一個簡短的句點:

萬物根源都來自最簡單、最單純的起點,世界上不論是哪一民族,哪一種族,在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對生命的疑問,對生命的期待,對生活的態度,或是對生活的需要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在於你如何利用這些所謂的語言,民族,國籍等各式各樣的傳遞管道來確切並完善的表達你對這些人的關懷並引起共鳴。即便是東西兩方文化是目前看似最最毫無交集的兩塊世界屏障,都存在著相同的本質性在。

希望我對我目前所能夠微弱掌握的這個世界溝通橋樑,也能夠像過去這些偉大的音樂家們一樣,充分的發揮它本質上該有的功能。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xchun&aid=1659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