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01 07:16:13瀏覽270|回應0|推薦2 | |
Well,一個人旅行的好處是,在過程中只需要看,聽,感覺,思考,而不用說話。當然,這樣或多或少會失去一種與朋友結伴同行時的樂趣與孤寂感。然而,旅行,爾後書寫,漸漸的也成為在外求學時的一種奢侈的嗜好。
語 言是很奇妙的溝通媒介。當我到法國求學前,我不曉得除了英文外其他的語言有什麼樣的美感存在。但如今聽,說,讀,寫了法文兩年多後(當然在使用英文上還是 比使用法文要來的得心應手),我卻可以幾乎是完全性的認同法文是西方文化上最漂亮的語言。(這裡說的是西方文化,說實話,中文又比任何西方語言更要美的 多) 同樣的,在我來到德國以前,我信誓旦旦的覺得,德文對我來說仍是興趣缺缺。我不斷的試著說服我自己,西方音樂中有三分之二的偉大作品 是德國人創作的,使用的是德語,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中,也有不少是德國人(好像引起世界大戰的也是德國人),甚至在後浪漫時期前的音樂重鎮維也納都是一個德 語系的城市。為什麼我沒辦法接受德語這件事呢?然而在這次柯隆之行的過程中,走在這個德語系的城市裡漸漸的我也能感覺到這個語言中所牽繫到的文化歷史與人 文思想。 在西方音樂史的發展過程裡,過去的音樂家能夠精確的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當需要創作跟這民族有關的音樂時,就 使用這個民族或國家的語言來標記術語或是解說。語言是一種民族個性。過去人認為寫歌劇一定要用義大利文來寫音樂才會漂亮,才會美。在歌劇發展史中,義大利 的確也是歌唱音樂的發源地,至今的義大利人還是保有愛唱歌的天性。而今,各種語言的歌劇都有,每種語言的歌劇也都透露出使用這語言的民族個性特質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