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聯合報藝文—爸,您好嗎?
2008/03/15 04:04:28瀏覽1388|回應0|推薦2

爸,你好嗎?
【聯合報╱文/潘廣泰】

2008.03.15 02:48 am

詹宏志(左)與導演張作驥籌拍《父親》系列公益短片。
照片提供/潘廣泰

詹宏志、張大春以及張作驥這三位中年男人聚在一塊兒,時序彷彿回到1988年拍攝《悲情城市》的九份現場。詹宏志當年擔任《悲情城市》的策畫,張大春以青年作家身分客串了戲裡頭那名唐山來、梳著油頭的記者;而沒有入鏡的張作驥,似乎還籠罩在拍攝《悲情城市》的低氣壓工作情緒之中。燈光師方才因為忘了將強燈關上,導致因為預備拍下一場戲好容易編織好而擺在桌上的日式插花給不小心曬彎了腰身;張作驥正準備硬著頭皮想個什麼理由去向從來工作要求嚴謹的侯孝賢導演說明剛剛所發生的「慘劇」,才不至於被侯導的「飛鏢」射得滿頭包。

時光猶如電影中幾秒鐘的過場鏡頭那般,二十年就這樣飛快過去了。如同詹宏志所寫的《人生一瞬》那般只不過輕嘆了幾口氣,這三位當年參與《悲情城市》的青年,一瞬間從三十歲變成了五十歲,頂上髮色從原本烏黑發亮到霜雪斑斑。而最大的不同,恐怕是當年身為人子的三人,如今都已然升格成了「父親」。

甫自柏林影展回國的張作驥,談起當年擔任《悲情城市》副導的種種趣聞,即便膝蓋受傷,他還是手舞足蹈地形容著當年參與這部台灣八○年代最重要電影的幕後趣事。「我很榮幸,也很惶恐,這一回可以請到宏志兄以及大春兄這兩位我一直敬重的前輩來幫助我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他們兩位都曾經寫過『父親』,內容也都讓我動容,無奈我文筆拙劣,只能用拍的。」自2001年的《美麗時光》之後,這位曾經最被國際期待的台灣青年導演沉寂了六年;這段時間,張作驥面臨一手推生的十六釐米優質偶像劇《聖稜星光》叫好不叫座,而慘賠數千萬;加上拍攝電影《蝴蝶》,為了實現劇中魔幻寫實的特效,不斷耗磨時間與大量資金,使得張作驥這些年來無時不刻必須為「三點半」憂心焦慮。他開玩笑的說:「這幾年,我不是在籌錢,就是在去籌錢的路上……外界以為我拍片過於操勞才會膝蓋受傷,殊不知我是跑銀行三點半跑壞了腳。」語畢,張作驥仍會以自嘲式的慣性乾笑緩和談話氣氛。

「其實,這幾年最讓我沮喪的倒不是負債的問題,而是父親的過世!兩年前父親一走,我才意識到潛意識裡一直支持我繼續下去的那個屬於父親寬厚的肩膀垮了。我以為我會和我身邊所有的男人一樣,有足夠的成熟或者智慧去面對父親死亡這件事兒。這是很奇特的心理過程,失去父親與自己成為父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過渡。」張作驥舉了張大春在《聆聽父親》中描述幫病中老父親擦洗身體的奇異經驗:「大春望著父親赤條條那根頹喪但又確是自己生命最初來源的條狀物,當下的驚訝與無助,我覺得寫盡了我們這一輩男人對父親那種複雜的情感寄託,或者面臨父親快速老去的無助感。這幾年,我一直在想,拍一個與父親有關的東西。」

感懷台灣現下父子關係的扭曲與疏離,張作驥收起了笑容。「有一天,我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名父親因為自己不堪長期負債的生活壓力,帶著自己的兩個小孩一起在車子裡燒炭自殺。最後這三個人都沒被救活,我看到輿論大多感嘆大人尋死何必拖著孩子這樣的論調……當然,這樣的論調沒有錯。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父親對孩子的愛是緊緊地裹在一起的、是一廂情願的,甚至是超脫生死的,無論那種愛是正常的或者畸形的,沒有人能絕對的說那樣是對是錯,我只能說那是一個令人傷心的悲劇。而這樣的悲劇現在卻幾乎天天發生在我們眼前。透過媒體的重複演練,變成了社會中不堪挫敗的失意父親似乎可以選擇的一種結局、一種惡性循環的示範……」

深嘆了幾口氣,張作驥提起多年前曾經拍攝紀錄片時所遇見的一名少年。「他長相清秀斯文,但監獄裡那些受刑人沒有人願意與他同房,就因為他一口氣以四十三刀殺了自己的父親。只因為父親念了他幾句、只因為父親搶了他的酸辣湯喝,而所有人在他面前提起他殺父這件事兒之時,他依然可以笑得那樣輕鬆、毫無悔意。在少年的笑容裡我被震懾得毛骨悚然。從那次之後,我感覺台灣社會裡的子弒父、父殺子、兒女棄養雙親的倫常悲劇越來越多,多到甚至你分不清到底是四十三刀還是三十四刀……」

「是什麼樣的社會教育、社會氣氛讓這樣的倫常悲劇,現在每天不斷地在我們這個向來講求孝道的社會上演?那個從小就被灌輸以孝立德的社會忽然變得好遙遠。政治人物每天大談台灣的核心精神、核心價值,我不知有何意義?倘若連這樣的道德紅線我們都維繫不住,還能空談什麼台灣的核心精神呢?」基於這樣的憂慮,張作驥身為一個他自認為缺乏社會影響力的影像工作者,於去年年底開始籌拍一系列有關「父親」的劇情短片,並邀集他認為比自己更具影響力的張大春、詹宏志以及台灣群邑公司董事長余湘作為共同發起人。希望透過企業與各界的資金支持贊助,拍攝出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父親短片」,期望藉此能引起社會對「父子倫常」這個議題的重新省思、關注。「我不確定我能夠給這個社會什麼?但至少我希望能透過這些短片,找回一些我們記憶所及那些有關父親的最初感動,來平衡現下的倫常現象。讓忙碌的現代人能停下腳步來回想:自己多久沒有打電話問候自己的父親?回想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乃至重新思索:兒女給父親的,真的是父親所需要的嗎?」如同本案所設定的標題──「爸,你好嗎?」張作驥貪心的希望這句話能成為一個社會流行用語,藉由這句簡單的話,拉近父子彼此之間的距離。

開拍時間在即,資金籌措狀況不盡理想,導演張作驥仍在「籌錢的路上」,一邊祈禱能有更多民間企業家或相關政府機構、國營事業的支持。甚至盼望未來可能成為國家領導人的馬、謝兩位總統候選人,也能重視並且透過社會影響力給予此計畫適當的支持,集聚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共同完成這部極具社會教育意義的影片。

●《父親》系列短片網址:www.changfilm.com.tw。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xchun&aid=169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