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95
2024/09/28 08:23:40瀏覽2|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95  295頁第1行-11行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毀等三分二:

破除不忍障譽等三; 破除不忍作毀等三。

初中分三: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 思惟有過失之理 故於破此應當歡喜。今初。

譽等三”,即譽、稱、利敬。得到背後的表揚、稱讚,是“譽”。得到當面的讚歎,是“稱”。利養與恭敬,是利敬。

此處所要消除的,是當別人障礙自己獲得譽、稱、利敬時,那種無法忍受的心態。能破除不忍障譽等的方法,即是如理思惟,具體是按以下三步修習。

這三步以前兩步為因,第三步是果,即:思惟讚譽等不但毫無功德,還有許多過失,如同毒藥;如此思惟的結果將會轉變觀念,覺得別人破壞自己的譽、稱、利敬,實際是值得歡喜的事。

總的須按正確的道理思惟,以轉變自己固有的思想,即:將原先的有利益想(指對讚譽等的看法)轉成無利益想,將原先的有過失想(指認為失去讚譽是一種損失的想法)轉成有利益想,觀念一旦轉變,安忍自然就會生起。

此處,若能觀察到讚譽等對自己毫無利益,而且接受讚譽等會有很多壞處,又見到別人障礙自己得到名聞利養實際對自己有大益,那麼就能對他人障礙自己獲得讚譽等生起歡喜心。原先自己難以忍受而大發瞋心的事,通過如理觀察之後,就變成了唯一讓自己歡喜的事,因此很容易就能安忍。

金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

若他贊我稱我稱譽,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應自呵責而不貪著。

若他讚我稱我稱譽:如果他人讚歎和稱揚我的聲譽。

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對於我的今生既不能延長壽命,又不可能免於病苦。

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以及對於我的來世也不能獲得福德等(現法後世)兩種利益。

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沙屋傾塌愚童涕哭:所以,如果當這兩種利益受到損壞而不歡喜的話,就好像當沒有房屋功用的沙屋傾塌的時候,愚昧無知的兒童號啕大哭。

與我今者等無有異:(愚童涕哭沙屋傾塌的相狀)與我現在的情形毫無差別。

應自呵責而不貪著:因此,應當呵責自己,而不去貪著這些利益。

如云:“贊稱及承事,非福非長壽,非力非無病,非令身安樂,我若識自利,彼利自者何?”

背後受到讚歎,是“贊”。讚譽:從讚歎者的角度用“贊”,作動詞解釋;從被贊者得到讚譽的角度用“譽”,作名詞解釋。當面表揚自己,是“稱”。他人給予我恭敬、利養等,是“承事”。

受入讚美和稱譽所引生的榮耀感,既不能轉變成福德和長壽,也不能改換成力量或使我免除疾疫,更不能使我的身體健康平安。如果我是個明辨利害得失的人,那麼名譽和讚美有什麼利益可圖呢?

又云:“若沙屋傾塌,兒童極痛哭,如是失讚譽,我心如愚童。”

《入行論》又說:就像沙屋倒塌了,兒童傷心地哭泣,同樣,失去讚譽時,我內心很不歡喜,這就和愚童一樣幼稚。

此處的“愚”,是指內心貪執沒有任何正面作用的法。因為有貪執,所以失去時就會感到悲傷。這都是癡人莫名其妙的情緒。

同樣,由名言文句所組成的虛假讚美語言,其自性本是無利無害,不該用心攀緣、執著它。然而,愚人最喜歡別人稱讚他,因此失去讚譽時,內心便會感到痛苦。

金二、思惟有過失之理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

第二,從過失方面思惟:受到稱讚、獲得名聞利養等能令我們的心思在許多無義之事中散亂,能毀壞對世間的厭離心(享用名聞利養,會讓心更加貪著世間,不願出離),又因貪著讚譽,喜歡攀比,而讓人嫉妒具有功德者,因此退失善法。這樣思惟之後,讓心厭離讚譽等。

如云:“贊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如《入行論》說:受到稱讚、獲得名聞利養等,會讓我緣善法時心思散亂,而且會毀壞我想脫離輪回的厭離心,讓我嫉妒具有功德的人,由此破壞自己的善根與別人的圓滿盛事。因此,讚譽等是引生眾多過失的源泉。

利養猶如利劍,能毀滅修行人的慧命,從根斬斷解脫道;利養猶如劇毒,誰貪食就會毀壞出離心和自相續;利養又似陷阱,令人深陷欲樂之中無法自拔,最後墮入惡趣。

金三、故於破此應當歡喜

故”是承接前兩科判所得出的結論。“破此”即破壞譽、稱、利敬。“應當歡喜”即顯示原先無法容忍的心態是錯誤的反應,正確的反應應是歡喜。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

第三,思惟失去名譽等的利益。

本來貪著名利恭敬必將墮入惡趣,在這關鍵時刻,他讓我失去了名利恭敬,這是從惡趣中救護我,斬斷束縛我的貪欲,阻止我進入痛苦的惡趣之門,如同佛陀親自加被我一樣。這樣思惟之後,應當至心滅除瞋恨,生起歡喜。

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救護墮惡趣?”

如《入行論》說:基於上述原因,如果有人當面破壞我的名譽等,這豈不是在我即將墮入惡趣之時救護我嗎?事實就是如此。因此,對於救護我的恩人生瞋毫無道理。這是從作用上觀察。

 我為求解脫,無須利敬縛。”

我希求的是解脫輪回,所以不需要這些如繩索般能將我繫縛於輪回中的利養恭敬。

這是從目的上觀察。我們的目的是解脫生死,而貪著利養恭敬則會將自己束縛於生死之中;而且,貪著得越多越牢,束縛也越多越牢。願意將自己系縛於生死之中受苦,豈不是太愚癡?所以,他人奪去自己的利敬,其實是在為自己解縛,應該心生歡喜才是。

若有解我縛,我何反瞋彼?”

如果有人障礙我獲得名聞利養,從而為我解開名利之繩的束縛,我為何反而因此瞋恨他呢?應當歡喜才是。

我欲趣眾苦,如佛所加被,閉門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我正耽著名聞利養,逐步走向惡趣眾苦的深淵時,他奪走了這些只會為我帶來痛苦的名聞利養,如同佛陀親自加持我一樣,為我關閉通向眾苦深淵的大門,不放我進去,我為何反而瞋恨他呢?這是上師前來救護我,理應歡喜才是。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111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