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順佛學 八地
2019/02/19 09:45:46瀏覽44|回應0|推薦0
印順佛學 八地應該屬於修道位?
菩薩階位有多種說法:
《小品般若經》主要是談四種:
初發心菩薩、久學菩薩、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
《大品般若經》則談到兩類的菩薩十地:
一類是〈發趣品〉沒有名字的十地,另一類是被稱為「共三乘的十地」,其名稱是: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華嚴經》也有提到菩薩十地,其名稱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華嚴經》的初地「歡喜地」已經入聖位了,但《大品般若經》〈發趣品〉的初地及「共三乘」的「乾慧地」都還沒入聖位,所以談菩薩階位時,首先要確定是談哪一種。
「共三乘的十地」,《大品般若經》僅列名稱,未說明內容,僅《大智度論》有作解說,如卷75(大正25,585c25-586b6)云:
此中佛更解得無上道因緣,所謂菩薩從初發心來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初地乃至十地,是十地皆佐助成無上道。十地者,乾慧地等。
乾慧地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薩。
1乾慧地,聲聞人獨為涅槃故,勤精進,持戒心清淨,堪任受道;或習觀佛三昧,或不淨觀,或行慈悲、無常等觀,分別集諸善法,捨不善法;雖有智慧,不得禪定水,則不能得道,故名乾慧地。於菩薩則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
2性地者,聲聞人從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於菩薩得順忍,愛著諸法實相,亦不生邪見,得禪定水。
3八人地者,從苦法忍,乃至道比智忍,是十五心。於菩薩則是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4見地者,初得聖果,所謂須陀洹果;於菩薩則是阿鞞跋致地。
5薄地者,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種煩惱分斷故;於菩薩過阿鞞跋致地,乃至未成佛,斷諸煩惱,餘氣亦薄。離欲地者,離欲界等貪欲諸煩惱,是名阿那含;於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
6已作地者,聲聞人得盡智、無生智,得阿羅漢;於菩薩成就佛地。
辟支佛地者,先世種辟支佛道因緣,今世得少因緣出家,亦觀深因緣法成道,名辟支佛。辟支迦秦言因緣,亦名覺。
7菩薩地者,從乾慧地,乃至離欲地,如上說。復次,菩薩地,從歡喜地乃至法雲地,皆名菩薩地。有人言:從一發心來乃至金剛三昧,名菩薩地。
8佛地者,一切種智等諸佛法,菩薩於自地中行具足,於他地中觀具足,二事具故名具足。
依據《大智度論》的解釋:
無生法忍—八人地(相當於聲聞見道十五心須陀洹向)
阿鞞跋致地—見地(相當於聲聞須陀洹果)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490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