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9 17:20:02瀏覽956|回應1|推薦5 | |
《日苏共同宣言》的前因后果 俄日在北方四岛问题的解决上,双方走得最近、且又有正式文件记载的一次,是1956年的《日苏共同宣言》。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依据《雅尔塔秘密协定》,苏联派兵占领了包括南千岛群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 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东西方在远东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改变,于是苏联在对日领土问题上转为走强硬路线。 日本迅速联想到“北方领土”问题。当时一家报纸警告说:“赤色中国与苏联结盟,将影响北方领土回归,这将是一场可能持续几代人的斗争。”果不其然,由于日本首相吉田茂相继与美国签署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苏日关系越走越远,解决领土问题则更是无从谈起了。 1955年6月1日,日本和苏联终于在伦敦举行“关系正常化”谈判。 谈判一开始,日方代表松本俊一就强烈要求苏联归还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 但苏方代表马立克却反问:“我们没有和你们建交,何来领土归还?” 双方在苏联“先建交后谈领土”的原则问题上争执不下。 据日本史料记载,北方四岛最早是阿伊努族的生活地。阿伊努族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1644年,一幅日本绘制的地图就包含了北方四岛。 马立克也不示弱,拿出苏联社会科学院的大量考据,证明俄罗斯对那片岛屿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因而形成各执一词的局面。 8月9日,苏方代表马立克暗示:可以就齿舞和色丹交换意见。 据赫鲁晓夫之子后来的回忆录《赫鲁晓夫谈赫鲁晓夫》记载,苏联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赫鲁晓夫认为齿舞和色丹离日本北海道较近,若将其据为己有,弊大于利。 而之所以不放弃择捉岛和国后岛,是因为赫鲁晓夫另有考虑:“在经济上,这些领土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它却给我们带来大量的损失,是预算上的沉重负担。但是,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威信的考量,以及事情的战略方面。” 面对这一变故,松本俊一急忙请示内阁,但鸠山一郎的回复是,除非“整个北方四岛一并交还”,否则“不可接受”--要知道,色丹和齿舞仅占南千岛群岛面积的6%。 1956年9月,日本首相鸠山一郎亲自致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提出了进行两国关系正常化谈判的五个条件,其中包括“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等。这意味着鸠山内阁立场有所松动。事实上,当时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里只剩下苏联未同日本缔结和约,因此无论是莫斯科还是东京,都希望改变这一不正常现象。 谈判开始前,河野主动找上苏联外长谢皮洛夫:“鸠山首相以后不可能再来莫斯科了。如果我们这次不达成协议,日苏关系正常化就要推迟好些年……” 显然,河野希望用直率的表达来感化苏联谈判代表。 谈到最后,赫鲁晓夫解释说:“我们不想在这方面有不平等的状态。为什么美国控制着日本的领土并在那里建造反对我国的军事基地,但却要求我们把属于我们的领土交给日本呢?” 鉴于该条约继续敌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新任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紧急召见日本大使,强调由于日本丧失了独立性,那么苏联向日本交还齿舞和色丹已不可能。葛罗米柯后来还坚定地表示:“(苏日)领土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结果,终苏联一世,日本都没要回一寸领土。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