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台灣的教育政策看台灣的品格教育
2007/04/08 11:11:18瀏覽356|回應0|推薦3
前幾篇提過,有心要搞教育,從事教職的人們,應該必須首先自我要求能夠獨立思考,從學習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這樣做當然還嫌不夠。至少也要能夠進一步前瞻未來,瞻前顧後,才能真正無後顧之憂地做出對社會大眾,教育素質,政策品質等最有優勢利益的決策。

成長經驗告訴我,大部分的在台師長們其實都是目光短淺,短視近利的庸碌之輩。其中原委,自然是待人處事,說話態度的瞻前顧後,前後不一致。舉例而言,今天可以大發慈悲心腸,擺出竭盡所能,耐心開導的為人師表姿態;明天可能就假借一個「考核評量」的美名,進行自認為公平合理的淘汰機制。

果真如此而已,那麼台灣師長喪失根本價值理念也就罷了!然而,台灣的教育決策者也跟上這一套作法的腳步。昔日裡鼓勵教育普及,順應愚昧臃腫無知的廣設大專院校,拓寬大學窄門的民意潮流。今日深覺大學畢業生競爭力優勢巨福下跌,警醒到部分私立大學的學生平均水準低落,於是又再次自以為順應時勢潮流,配合當前問題需要,創造出一個所謂公平合理的「大學評鑑辦法標準」。藉以淘汰不能供給具備基本學識素養的學生的大學院校,縮編中央政府的教育預算經費。希望能夠孤注教育資源的效用,集中力氣與能量栽培較有遠景和希望的大學學生。

其後的問題勢必接踵而來,首先大學的前門拓寬了,一般大學的學生市場競爭力下跌,遂轉而選擇進修學歷基礎。於是為數更眾的同班人馬,就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的繼續挺進下一道「研究所」的窄門。結果即使是前段班的大學資優生,也在這種外貌公平合理的競爭體制下,擠壓衝撞,渾身是傷,大家殊途同歸,一樣頭破血流。

後來良性市場競爭力逐漸流失,惡性升學競爭體制卻乘勢愈演愈烈。最後是每年數量可觀的研究所的人力產出,仍舊無法滿足就業市場的現實需求。大家知道現實需要無法滿足,至少在心靈渴望上能夠獲得滿足。可惜的是,相較以往人數更眾的高學歷名額和產量,未見明顯帶給台灣將來的遠大憧憬與希望的美好想像。仍舊是順從惡質體制的循環反覆,持續不斷地沉淪在永無止境的升學主義窄路之中。

這就是眼光狹小,心胸狹隘的台灣人的人生必經之路。永遠只會以「狹縫中求生存,窄路裡爭價值」的人生理念為滿足。從未想過真正犧牲奉獻,無私為公,才可能為後人的前景開闢一條寬敞平坦的道路。到頭來,掌握全國行政資源的大位者,心目中也以為台灣人本質是賤骨頭,只要能夠競相擠窄路,頂窄門也就可以心滿意足,無謂冒著不可測知的未來風險,去拓展廣大的競爭市場,提供真正公平合理的良性競爭機制。這就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劣質本性,絲毫不錯地主宰著當前台灣人民的未來宿命。可悲的台灣領導者,可悲的台灣居民呀!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mpt&aid=87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