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版微言
2009/07/22 14:15:25瀏覽7385|回應2|推薦18

                    李璧如 / 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

基本上,我有隱者性情,也不好喧囂,現在卻要成立部落格,以真實的醫師角色應世,直接面對廣袤的、識與不識的朋友,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也意味著另一種責任與承擔的開始。


     除卻生活面部分的隨興與散淡,「工作」一直是我生命中,唯一落實且傾注全力的一塊。誠如廿歲上易經課,毓老師耳提面命的「戒懼謹慎」,早已滲入四肢百骸,深化為自然反應的機制—此尤為醫療工作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但是,學海無涯,醫海浩蕩,吾人窮畢生之力,恐猶難避免掛漏之憾。是以雖踵繼先人學術遺緒,發而為文,或不免缺失、誤謬,尚祈各界先進不吝指正,以免誤導天下蒼生。


    其次,從事醫療實務後,遍歷各色病人,對於自己能身處醫藥環境,薰染之餘,尚以此為業,日日揣之、摩之、參之、研之;寤寐之間尚且思之、玩之,其中滋味夾苦勝酸,但此為秉性所致,亦樂於沉潛其中。惟願將一得之陋,與有緣人分享,祝福大家健康、快樂。

 

 

 

 

 

 

 

 

 

 

 

 

 

 

 

 

李醫師與爸爸,是互相研修的同道

紅塵一隅,守著小小的診所,守著老師所傳的「心法」,一個應予遵循的傳統,還有父親這邊的志業,光陰倏忽流逝。

 

常思及《醫學心悟》作者程國彭所言:「古人有言,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於不慈不孝;是以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醫,雖然,醫豈易知乎哉。」良以延醫不易,自古文士多兼學醫,故有不學醫則對上不孝、對下不慈之說。於今百業分工精細,對一般人而言,若有機緣浸淫其中,尤其中醫,多識之、博聞之,生活種種,總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然則以醫為專業者,其深心必不僅止於此:「知其(醫)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猶未知也。以卑鄙管窺之見,而自稱神良,其差誤殆有甚焉。……然此衷常慄慄危懼,凡書理有未貫徹者,則晝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筆而識之,歷今三十載,殊覺此道精微,思貴專一,不容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容浮躁者涉獵。蓋以上奉君親,中及僚友,下逮卑幼,性命攸關,其操術不可不工,其處心不可不慈,其讀書明理,不至於豁然大悟不止。」 
     這是程國彭行醫三十載後,深切的自省與自律。 


李醫師受馬老師薰染甚深。

     吾師馬光亞老醫師常言:「為醫辛苦非常,想發財莫以此為業」。家父盛夏背生癰,先行再三處置之未果,遂不得不 勞煩馬 老師,一、二劑後,無大進展。再診之時,老師尋思再三,並起身至書房,翻書再確認,然後出方,一劑而危象解。即使已是百鍊成鋼的老醫,在病家性命攸關之際,亦絲毫不敢輕慢;其慄慄危懼的謹慎與視病如親的慈心,令人感受良深。這種場景,在我侍診期間,時有所見;只因此次身為病家家屬,心緒自是不同;而老師起身至書房的場景,從此極其鮮活的鐫刻在我的腦海裡。

 

吾師曾舉江南名醫葉天士為例,渠臨終警戒其子女:「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為醫」乃極其慎重緊要之事。 

   他以「醫非小道必恆持,人一能之己百之」自勉,並惕勵後學。而我資質魯鈍,常常心思放逸,不夠用功;跟隨明醫,也不知學到什麼。只有把自己放在老師身邊,浸淫之、薰習之;至今心頭及行事,總有個老師當楷模及標竿,那是一把無形的尺。 

   然而在現今時空,要當這樣的醫者、提供這種品質的服務,種種干葛與侷限,卻是益發困難了。不過,這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明知其崎嶇,還是得鼓勇向前。而且我無法循常軌,更無法做出任何違逆心性的事,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原本就要付出劈荊斬棘的代價。 

   如今,診所除了常規的診務,不僅是我的書房,也是日後衛教、傳播正確健康理念與知識的場所,一個理想中的、古老的書院形式,將逐漸架構出來。 

   一位醫者,絕不能只是看病的機器;如是,終會枯竭而萎。〈己丑年陽曆610日)  (圖文版權所有,引用或連結,請註明出處,謝謝。)

病人,是我進步的動力與推力
 有時在想,醫病是種供需關係,究竟是誰需要誰呢?表面看來是病人需要醫師;身為醫者,坦白說,我覺得是我需要病人,沒有病人,我沒有進步的動力與推力,醫海茫茫,隨時可能滅頂。

 我不是那種隨時手不釋卷的醫師,喜歡實做思索,讓我的書多半只是參考翻閱查證之用,有時在書上發現與我的想法若合符節的段落,證明所見略同,因此更有信心。當然,失誤的比對糾正,也是要從前輩、同道或書中尋求。

 如果沒有對我信任彌深的病人,我無法驗證理念是否正確,遑論擴而推用之群體。每一位病人都蘊藏讓我進步的可能,無論療效成敗。有些疾病即使當年無能對治,我還是會一直帶著想治癒病人的渴望,進入過眼的每一本書,答案最終還是可以嘉惠之後的病人,達到救治的目的。

 由於不是那種口若懸河的人,甚至在人多的地方還常想隱遁,始終只能默默走自己的路。幸好拜部落格與臉書之賜,讓我這種沒外才的人,得以素面與大家分享內才與真誠(我⋯⋯⋯⋯喜歡蔡依林,我也是地才…),也交了不少真心欣賞我的好友,謝謝你們,每一個「讚」、每一則回應都是鼓勵、支撐我前進的養分!
 歲末年初,龍年伊始,謹祝福大家
 新的一年,健康平安福慧充滿
 (辛卯年辛丑月丑時正二刻)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ubyskylark&aid=3075841

 回應文章

石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羨慕
2010/01/29 15:18

好喜歡您"守著紅塵一偶,-----"這一段話.感覺無比實在、滿足.

人的一生,能如此安然於一志業,全心投入---

步入中年的我,如今感到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李璧如醫師(rubyskylark) 於 2010-01-30 14:29 回覆:

謝謝您看了裡面的文章。其實,我原本心性跳躍,比如看一本書,很少乖乖按序從頭看到尾。

但就是等到真正入了這一行,磨呀磨的,雖然沒當母親,但病人就如嬰褓,醫者父母心,你總想把最好的給出去,有些對中醫不很瞭解的病人卻不一定領情。所以,一方面得耐住性子「教育」〈部落格就是一個闡釋理念的管道〉;另一方面,中醫如木植於土,必須透過歲月的涵養,才能透顯具體的價值。在悠忽而逝的時光中,繼守祖賢遺珍,於是成為安住現世的根據了。


Summer
感謝您, 加油~
2009/07/25 13:19

中醫在台灣的醫療領域一直未能居於主流位置, 原因很多.短期也很難一夕翻轉.

不過,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 隨著年歲漸長, 我越來越懂得靜下心來感知自己的身體,

因而, 近些年來, 我慢慢已能領略到西醫與中醫最大的差異在於.....

一重於治標, 一精於治本.

也因此, 一遇有身體不適,

現在, 我比較喜歡知道它為何而來? 源頭出自何方?

而不只謀求短暫的解除苦痛, 而完全不在意它會否再次捲土重來.

中醫的世界, 想來必是博大精深的, 否則如何能被深深信守, 繼而代代相傳?

所以啦, 李醫師, 任重道遠啊!! 

這條路需要更多能夠有為有守, 願意發光發熱, 願意懷抱悲憫情懷的勇敢靈魂, 前仆後

繼, 盡力傳承!!

感謝您, 加油~

李璧如醫師(rubyskylark) 於 2009-07-26 23:11 回覆:

謝謝您的打氣。在這個世界,不想和稀泥,必然辛苦,不過既是自選的路,也就是─做了過河卒子,只能勇猛向前。

因為大家醫療常識不足,甚至根本沒花心思在這上面,所以只能被主流醫學帶著走,完全無辨識能力。有些「疾病」,其實可以一勞永逸的,搞到後來,卻成壞病,這是非常可惜的。

主流醫學有其優勢,像邵曉玲女士那樣的狀況,沒有這麼先進的機器,還有醫師及時且正確的判斷,是救不了命的。不過如果大家多認識傳統醫學,知道治病求本的道理,肯定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這也是我開設部落格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