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3 12:09:14瀏覽1698|回應0|推薦94 | |
哀歌詩篇(詩篇中的「哀歌」文類)邀我們向神訴說自己的沮喪,毫無隱瞞 ── 並得著盼望的緣由。 作者:Tremper Longman III 譯者:屈貝琴 我還記得自己不斷用額頭撞淋浴間玻璃門、那痛不欲生的感覺。狄拉德同我亦師亦友,剛過世不久,享年四十九歲。我在神學院上過他的課,他鼓勵我繼續念研究所,後來還聘我和他共同開設舊約課程。除了情感難捨,原本工作量就過重的我,因為額外接下狄拉德的課,更是忙得不可開交。這任務來得還真不是時候:兒子正值青春期,在校闖禍,需要處理。若說我既悲傷又緊張,還不足以形容當時一半的心境。 那年,我和好友愛倫德一同撰書,探討詩篇裡的哀歌。唉,我還挺後悔的。剛開始動筆時,雖然偶有煩惱,兩人生活都還平順。顯然,上帝認為我們既然要寫書探討哀歌詩篇,應該身臨其境,傷心嘆息。的確,當我眼見苦難接二連三,這想法頻頻浮現腦海。上帝開始下手,而且毫不留情。我知道,祂要教我體會箇中滋味。 原本我就瞭解,哀歌詩篇的存在,表示神允許我們向祂抱怨。上帝邀請我們,坦然無懼地直話直說。這和背著神發牢騷不同。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往應許之地的途中,常在神背後發怨言。(民十一) 以色列人在背後埋怨神 ── 或以為這樣神就聽不到。反之,詩人直接向神抱怨。曠野那一代棄絕了神,詩人卻沒離開神。即使詩人經常生上帝的氣,仍找神說話,求神垂聽他危難中的呼求,施行拯救。 我可沒要離棄神,不過當時,我只能體會到哀歌的皮毛。不容置疑,詩人的哀歌幫我抒發了內心的沮喪與憤怒。大衛這篇哀歌深得我心: 我陷在深淤泥中,沒有立腳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過我身。我因呼求困乏,喉嚨發乾;我因等候神,眼睛失明。(六十九2~3) 大衛表達出我的心境 ── 有盼望,同時卻交織著痛苦:「但我是困苦憂傷的;神啊,願你的救恩將我安置在高處。」(29節)但令我氣惱的是,大衛如何能夠在下一節即開口讚美神:「我要以詩歌讚美神的名,以感謝稱他為大!」大衛爬出絕望的深坑,進入讚美的歡慶,背後的動力到底是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困惑之際,我剛好讀到另一篇哀歌詩篇,強而有力地,引我走出憂傷。 回首過去 詩篇我讀過很多遍,不過一旦自己身陷憂傷、疲憊、焦慮,同時又得撰寫專書,我發現了先前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有別於其他哀歌詩篇,詩篇七十七篇指出詩人化哭泣為喜樂的原因。 詩篇作者(標題寫明亞薩,聖殿樂師)先向會眾解釋自己的困境: 我要向神發聲呼求;我向神發聲,他必留心聽我。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主;我在夜間不住地舉手禱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1~2節) 亞薩並未具體說明他的難處。因此無從得知是他或親朋好友病了,或他個人或國家受到攻擊威脅。然而,我們確知,作者因所經所歷有感而發,寫下詩篇,後世後代都可應用於類似景況,即使處境不盡相同。我不是第一個 ── 顯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 與詩人起共鳴的人,發覺透過詩篇,自己的思想感受,有了血肉,栩栩如生,加爾文稱詩篇為靈魂之鏡:「我這麼說也不為過,詩篇是靈魂裡裡外外的解剖學,世界上簡直沒有一種情感是詩篇未曾陳述且為借鏡的。」 正如照鏡子可以正衣冠,讀詩篇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清楚表達內心狀態的詞彙。我讀詩篇,顯然正是如此。接著兩節,詩人把內心的憤怒與失望,一股腦兒通通告訴神: 我想念神,就煩躁不安;我沉吟悲傷,心便發昏。你叫我不能閉眼;我煩亂不安,甚至不能說話。(3~4節) 用頭猛力撞牆(真正的牆!)之際,我也嘆息呻吟,心靈沮喪。我徹夜難眠,翻來覆去,擔心備課,又憂心孩子在學校闖禍。我不禁如同詩人一般,回想過去的日子,納悶人生怎麼竟這麼崎嶇: 我追想古時之日,上古之年。我想起我夜間的歌曲,捫心自問;我心裡也仔細省察。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嗎?難道祂的慈愛永遠窮盡,祂的應許世世廢棄嗎?難道神忘記開恩,因發怒就止住祂的慈悲嗎?(6~9節) 「古時之日」是過去的美好時光,有慶賀有歡唱,想來是讚美詩。畢竟,生活平順時,理當頌讚,哀歌則是給處在苦難中的人。當人生步入哀歌的季節,想起過去的好日子,通常只會讓人更痛苦。 詩人的忿忿不平、失望沮喪,我深感認同;因為上帝似乎沒在聽也沒幫忙。從他對神連珠砲似的提問,可以看出詩人愈講愈氣。我們能領會這串問題背後的痛,不僅詰問神,言外之意,更在指控神。例如施恩、永無窮盡的慈愛、應許、慈悲,又端出神的憐憫,詩人用這些詞彙提醒神:你與子民所立的約,如今何在?神應許向祂的子民施恩、慈悲、憐憫、慈愛;詩人這會兒卻懷疑神的信實:「祢說要做我們的神,眷顧我們。但是從我的遭遇看來 ── 我認為祢根本在騙我!」 詩人道出了我那時的心聲。好在上帝要我們有話直說,即使生氣也說;這好過佯裝沒事,卻心生苦毒,就像當年在曠野漂流的以色列人。不過,詩篇不僅幫助我向神傾心吐意,還把我領到神面前。當然,轉變並非一蹴可幾;然而,當我持續讀詩篇,用詩篇禱告,幾個禮拜之後,我看到了盼望,默想最後這一段,格外受用: 神啊,你的作為是潔淨的;有何神大如神呢?你是行奇事的神;你曾在列邦中彰顯你的能力。你曾用你的膀臂贖了你的民,就是雅各和約瑟的子孫。(13~15節) 這和詩篇六十九篇一樣,以正面話語收尾,但有別於其他哀歌,這首詩道出了改變亞薩態度的轉捩點: 我便說:這是我的懦弱,但我要追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年代。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我要記念你古時的奇事。我也要思想你的經營,默念你的作為。(10~12節) 詩人回顧過去,方能剛強壯膽地活在當下,並帶著盼望迎接未來。但是,回想從前,如何能成為現今的幫助,特別正處於混亂動盪之際?詩人在結尾,給了我們一個具體的例子: 神啊,諸水見你,一見就都驚惶;深淵也都戰抖。雲中倒出水來;天空發出響聲;你的箭也飛行四方。你的雷聲在旋風中;電光照亮世界;大地戰抖震動。你的道在海中;你的路在大水中;你的腳蹤無人知道。你曾藉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16~20節) 亞薩追念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的歷史(出14~15章)。將這事件描繪成上帝與洋海之戰,諸水代表混亂與邪惡。神擊潰大水,為以色列民(神的羊群)開路,帶他們走過「死蔭的幽谷」(詩二十三4),安然無虞。 出埃及記何以能夠鼓舞詩人在困苦中重新得力,透過詩人的筆觸,也讓我們感同身受,得到激勵?亞薩輾轉難眠,因為看不到任何方法能夠脫離困境。他根本無能為力,無計可施。惟一能幫他釐清狀況的,就是把自己比做在埃及為奴的以色列人。當時的以色列人,簡直是死路一條,絲毫沒有逃脫恐怖命運的機會,前頭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後面惡狠狠的法老緊追不捨,並帶著「六百輛特還的車和埃及所有的車,每輛都有軍兵長」。(出十四7) 在看來注定毀滅的處境中,上帝分開紅海,以色列人脫離困境,驚喜交加。一想到當年這樁神蹟,亞薩心裡就有力量。即使山窮水盡,看似無路,亞薩相信上帝能夠持續拯救祂的子民。 更大的拯救 當我默想詩人的見證,逐漸撥雲見日,我目前的處境並非毫無盼望。誠然,信主之後並非就此一帆風順,永保安康。但是我們所信靠的神,過去曾領百姓出埃及,因此我們無須向困境俯首稱臣。根據新約,出埃及記預表著更大的拯救。四福音書花了相當的篇幅記載耶穌的生平與事工,都循著出埃及記的模式。許多基督徒讀者與此擦身而過,因為我們沒下功夫讀舊約,沒有熟讀。……(刪) 類比的顛峰,乃是耶穌在逾越節期間被釘十架,而以色列人每年都在逾越節慶祝神救他們出埃及的事蹟。 從基督徒的角度研讀詩篇七十七篇,我不僅溯及出埃及記,更看到耶穌基督成就了一切。倘若上帝能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又能叫耶穌從死裡復活,也必能成為我危難時的幫助。不僅如此,我可以追想之前的歲月,上帝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救我度過難關。我也體認到,上帝仍在看顧保守,及或基於祂自己美好的旨意,選擇沒有幫我解圍。 重讀詩篇七十七篇,並沒有「解決我的問題」,憂傷、壓力仍存;然而,卻激發了我的信心,勇於面對試煉。跟隨耶穌,不會因此挪除人生的苦難,然而,耶穌給我們盼望、甚至喜樂,以承受苦難,深知那日至終將得享永恆的救贖。 註:本文出自2016年9、10月號校園雜誌。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