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6 15:19:12瀏覽2148|回應5|推薦83 | |
今天是端午節,也是懷古意義上的詩人節。 每年到了這個時刻,我就會有一種很複雜的感覺,快樂的是曾收過幾本贈書,遺憾的是那幾位送書的朋友多半久未見面,或者甚至從未謀面,但全都是這些年最難忘的回憶。 有一些詩集忘了拍照,就留待明年再來回顧,而手邊最使我懷念的,就是下圖這本前男友贈送的詩集,最後一次分手那天,他要我看第七十六頁。 那一頁起首的詩句是: 「你旅行沒有回來 這一頁沒有問號,在看似肯定的詩文底下,有個人留給我一句用紅筆字標註的小小問句:「既然不回來,是不是永不相見?」 十年前看到這句話,感覺挺複雜的,因為他將答案標在攤開的第七十七頁,重重用紅筆畫了鄭愁予的最後兩行詩: 「人類愛你也愛自由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蕭邦,寫了一九九O年詩人在火車上體會異國百年祭的情景,正巧這幾句詩也訴說了某個人當時的心情,現在回想起來真有點感慨。 當年一切的揣想都與愛國無關,道別的就是愛情,過了十年之後再看這段詩句,忽然覺得有些茫然…… 上下兩本書都是與網友交換而來,當年忝著臉送出自己的小說,其實也有些忐忑,而且兩位都是UDN的好詩人,我很喜歡他們的詩集,順便在此介紹一下。 這兩位都很低調,但寫得詩句皆頗有特色。 獲贈絕塵詩雨的詩集是在O七年,來到UDN之後,到目前讀過的詩句也超過幾千首了,在那麼多格友的作品中,對她的印象算是深刻的了,不過近日未見更新作品,時至「詩人節」便多少有點想念。 很喜歡絕塵詩雨在這本詩集背面寫的那句「心靈的筆,無聲卻有情」,她的文字相當細膩,詩句往往帶有一種敏感而多情的感覺。 絕塵詩雨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n122681 四分衛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janichu 上面這位詩人,應該很多讀過詩句的朋友都不會陌生,個人相當喜歡他的創作,也有幸能獲贈這本詩集。 最喜歡這本詩集裡面的「現代詩三百」系列,能夠從李白、劉長卿、韋應物、李端……等許多古代詩詞名人的作品之中,體會出新的意境來,這本作品集裡面的創意是O九年獲得贈書時的一份驚喜。 四分衛的詩作帶有一種佛性,在這本詩集之中,我特別喜愛他所寫的<漢樂府>改編版,原文是「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個看似嘮叨的句式,在他的剖析之下,詩句卻有了全面的改變,他僅寫了兩句: 「靜寂的波光裡 這樣的描寫很美,運用的文字技巧和想像空間,使得古今詩句搭配起來,就具有一種對照的意趣,所以篇篇都是難得的精品。 另外還有一位我曾介紹過的詩人唐樂,他的詩句也頗有受到宗教影響的味道,很多文字擁有一種豐富多趣、不同類型的哲學意味,也和上述兩位一樣具備美感和收藏價值。 我很喜歡他寫的詩,所以這位詩人在O九年贈書之後,曾想送書給他,當時未果,沒想到過了不久他的UDN部落格就關閉了,所有的網路作品也意外消失,至今依然使我感到惆悵,相信此地不少網友也有同樣的感慨。 很欣賞他寫詩的角度,譬如有一首<能嗎>就具有引人思索的觸媒: 「能嗎? 這樣的詩句,沒有人生的沉澱和深度探討,絕對是寫不出來的,所以比起美麗堆砌的詞藻,個人更推崇這樣的境界。 唐樂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tunler(目前版面詩文皆已刪除,可惜!) 目前在台灣的詩人多數面臨一種文學創作上的困境,不是需要自費出版,就是逐漸消失在網海之中,寫新詩的人每天幾十或上百首作品,怎麼讀都沒有超越此類的高妙風格。 可以說,真正願意付出時間和金錢的,都是好詩人。 唐樂、絕塵詩雨、四分衛這三位詩人的作品,是這五年我在UDN最大的獲得。 當然也有別的好詩,但真的不常見,往往一天若是能讀到兩首以上讓個人覺得喜歡的詩作,就覺得已經非常難得了,其餘的都輾轉囫圇看去,能夠完整讀上一遍,其實真的有些困難。 其餘自己在這幾年購買的詩集,我於二OO七年四月的一次知名作家的新書發表會上,跟朋友一起買了席慕蓉的詩集和兩本小說,並且寫了<作家們的午後記憶 4/28/2007>這一篇感言,會中有詩文朗誦與吟唱活動,但同行的一位女性朋友似乎聽得都快打瞌睡了,想起來也挺有趣的。 不過,說起這份閱讀的困境,歐美詩人也凋零如斯,有時我回頭去翻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那本《The Joyful Wisdom》英文譯本,還會覺得他所寫之《歡愉的智慧》,比時下的詩集好看太多了。 回頭看老書,通常會覺得頗有意思,好比希臘悲劇的幾本知名作品,表面上是戲劇,裡面的台詞都堪比長詩。 談到這方面的淵源,都跟大學時期寫報告有關,但由於個人酷愛閱讀,所以買書的時候有一種惡趣味:我喜歡挑錯,特別是別人翻譯的錯誤。 對照原文跟譯本的過程,絕對能夠獲得很多知識,好比用字、句型、比擬或寓意等,在希臘羅馬神話之中,最常見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典故。 一句詩可能就是一種人生,一種人生哲學又得以譜寫一部悲劇,因此詩文就是古希臘和戲劇發展的濫觴。 這類書籍語言精煉,文字典雅而節奏朗朗上口,只要將各個角色的台詞細細閱讀,明顯的韻律可以說是正宗的古代詩集,只是加上許多情節罷了。 有時回顧自己購買的老書,不啻是省思當年的心態,也是溫故而知新的方式。 男人與女人的戰爭儘管唆皂,在《利西翠妲》(Lysistrata)之中還是能看見愛情;希臘悲劇中的神曲《奧瑞斯泰亞》(Oresteia),講的是邁錫尼文明的傳說,儘管人的命運始終被操控著,但是神話世界卻似乎使存在變得更為殘酷。 這樣的戲劇暗藏了詩句一般的講究描寫,關鍵是要寫得美,也得表現出一種文明的深刻程度,可以說這樣的寫作是現代戲劇的鼻祖,比之如今很多作品的平淡無奇,經典作品始終不減它們的高度。 文化的、哲學的層面,這是一般寫詩者很難企及的深層思考,所以很多的詩句如此耐讀,還讓人百讀不厭,就在於裡面所能賦予、引人思想發端的特質。 一方水土養一種人,紀伯侖(Jibran Khalil Jibran)這樣赫赫有名的詩人,仍舊是多年以來最使人難忘的一道身影。 他的詩句是我少女時期的美好記憶,從昔日的幻想,進入了懷想中東的情懷,敘利亞的詩人豐富而包容的文字世界,造就了迄今讓我難以釋手的一種魅力。 這本書購於我的大學時期,曾有篤信基督教的同學說此書是「異端」,卻連詩句都不肯一讀,就因為書名這般命名,引得我當時啼笑皆非。 記得我曾見人仿造聶魯達(Pablo Neruda)的詩句,有些人閱讀並非想要品嘗,而是在追求一種堆壘文字的方式,往往在朗讀時感到啞口無言。 如何能表現出匠心獨具的創意?又該怎樣繼續創作? 累積閱讀量絕對是必要的,對於創作力度和能量而言,只有不斷書寫,並且從前人的經典作品汲取新的元素,否則很難跳脫這些知名詩人的既有風格。 有時我會覺得:《唐詩三百首》絕對是人類史上難得的思想兼具創意美感的彙整。 唐朝是一個各路詩人奮起的年代,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創作來說,儘管只有兩個人上榜(韓愈、柳宗元),個人卻強烈覺得唐朝的詩文創作整體質量皆遠勝宋代。 以李白或者杜甫來說,這兩人的絕句和律詩都有口皆碑,就連古體詩也同樣寫出不少千古名作,從閱讀這樣一本專書而言,絕對會獲得不少觸發。 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同樣是詩人能夠寫出傳世之作的另類幫手,古代詩人彼此唱和,那種為了興趣與雷同見解的提攜、頌讚、歌詠與感時的情懷,現在反而不多見了。 唐朝的文人往往會給友伴、同學在送別時寫上一首詩,或者由於親友的逝去而特別創作,更多的則是相互考驗一般的酬答詩句,禮尚往來的結果,就是散發文學光芒的時刻。 魏晉時期的《世說新語》記載王孝伯曾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我已經戒酒,常常事多得忙不完,好像也沒有幾多「奇才」,所以只能回頭讀《離騷》並且研究屈原了,如此一來也可以理解何以後來的文人嚮往「名士」風流,卻總是失意得要藉酒澆愁。 上面是個人至今最喜歡的三本小冊子,一九八七年買的絕版老書,是我當時在書店打工時購入的藏品,當年存了四千塊台幣想買全一套,結果沒有庫存,想來真有些可惜。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輯錄,「詩三百」之所以能夠使人「思無邪」,就在於那些先秦時期的各地歌謠,儘管描述情情愛愛、宴樂朝會、祭祀歌唱等,就能讀出相當多的國學精粹,並且讓文學土壤中的觸角得以發芽。 文學的寶藏儲存於豐富的創意之中,與其說《楚辭》表現出屈原的人格或性向(可參照前文<為何關心同志?兒童、端午、屈原、同性戀!>的敘述),不如說是展現了當時特殊的文化色彩與文藝精神,得以在文創洪流中屹立不搖。 有些文學作品真的會不朽,即便那些詩人的屍骨寒了、靈魂滅了、年代遠了,只要回頭去閱讀先民的詩句,就能夠感受到每年慶祝「詩人節」的個人樂趣。 這也就是今日所感。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