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9 00:55:19瀏覽1296|回應3|推薦82 | |
引用文章昨日記。 九月廿八日,教師節,天氣:陰晴不定。 以下是昨日的記錄: (一)午睡時,夢見我成了某人口中「斯文中的敗類,文人中的流氓」。那人是誰?不記得了。 (二)寫日記算不算習慣?就像讀了一本盜墓小說,就想去挖墳一樣,我正在掘出過去的遺跡。 (三)下午的時候,有個小男生說要送禮物給我,眼前擺了兩個小盒;我選了第二個,裡面有一張紙,寫著:「傻B」。昨天不是愚人節啊?還是這個臭小鬼記錯了? (四)朋友與我的思維總是不盡相同,昨天我終於領會到了。 稍晚在校園裡,和朋友討論著一個困擾著我的問題,有一篇小說結尾的思路,似乎不符合向來的創作哲學。 朋友試圖告訴我,我想要的答案,在某本書裡面可以找到,但是她表示,那個答案一定不會是我心裡想要的。我問她是哪本書,她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癡》」 果然,書名就不是我想要那樣的答案。 (五)唱反調的朋友,或許比數學答案還可愛。 我告訴朋友,學習就是思考相反的思路,她說:「一加一就等於二,一減一就等於零,數學答案就在那裡,妳告訴我,這要如何相反?」 (六)思考是一種很痛苦的哲學,昨天我一直體會出其中的艱難程度。 為什麼,我總發現顯而易見的答案雖然是正確的,我卻想去質疑,還持續想找出別種解答,別人認為這就意味著我不懂呢? 朋友說:「質疑就是妳想改變這種日記一般的生活規律,而規律這種東西,是一種很直觀的存在,答案擺在眼前,怎麼懷疑都是徒勞的,就像薪水一樣數目確實,通常難以改變。」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無法理解這種規律,即便每天都在質疑,結果她聽不懂,我也解釋不清,於是討論就徒勞了。 (七)回憶就像寫文章,就是這樣苦澀而乏味,生活中蘊含的哲理,哪怕微小一點,生活化一些,都無法突破厭煩的思考範疇。 (八)寫日記需要回憶,我的文章,我的回憶,各種重複的思索,可能證明我一天之內,沒有多大的學習進展,甚至有記憶力減退的問題存在。 (九)「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把所有的舊事都引向記錄,這種思緒所能得出的結果,都如出一轍。該如何把日記寫得有趣?或許,看看新聞社會版的各種內容,就比我寫的小說還鮮,一切的創作和道理,早就在日常生活中有了答案。 (十)哲學是萬物之科學,文學是生命之概述,人生是哲學的累積,存在是一切的依歸,只有將這樣的日記當作哲學的根基,化為文學的延伸,或許我的生命也能活得更精采點。 (十一)九月廿八日,本想列出廿八條哲學,或者寫九篇文學作品,這是個挑戰,每日從事創作的人,能做的就是儘量寫出緊湊有趣的短文,而且儘量把邏輯寫得圓滿,以日記的模式來說,真的很難。 (十二)晚上想要鍛練打字,以求創作的精髓可以透露一些哲學的端倪,可惜寫著寫著又忘記了,日記是隨寫隨心的嘮叨絮語,或者就像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喃喃廢話。 (十三)將近轉鐘,十一點多的時候,隔壁的人來問我,明天早上吃麵包好,還是要選擇燒餅油條。這樣的無聊問題,就像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一泓碧水與一方青山,一張白紙與一片空白的電腦螢幕,二者選哪個更好呢? 最後補述一點感想:日記,寫來並不容易,因為要強迫自己回憶起每件或重要、或單調、或無聊、或逍遙的瑣事,能天天彙整出來的人,真的相當了不起。 而我僅能寫完這篇而已。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