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8 05:01:45瀏覽4692|回應20|推薦16 | |
中國海軍實力躍升,擠壓美國海權勢力範圍,中美兩國正在黃海與南海展開海權較勁。同時間,另一場人民幣與美金的金融戰爭也正在開展。這場戰爭無聲無影,對東亞地緣政治的衝擊,卻不遜於海權競賽。金融戰爭的戰場在大陸人民幣區域化與外匯儲備運用多元化兩大政策,這兩項政策的推動,展現了大陸改變人民幣與美金「恐怖平衡」關係的決心。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於2006年退休時,全球經濟正處於泡沫尾段,美國沉溺於空前繁榮的假象中。當時次貸危機尚未爆發,但經常帳與財政雙赤字逐年巨幅增加,有識之士如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史迪葛里茲等人均深以為憂,不斷著述立說疾呼改革,但美國主流意見,包括葛林斯潘,均不以為意。 格林斯潘於退休次年出版回憶錄,仍然對美國經濟表現感到驕傲,他告訴世人,美國經常帳赤字雖然高,造成美金流出,但全球經常帳賸餘國家的儲蓄總額中3/4又流回美國,他們顯然認為美國的市場與政治風險最低、獲利也不錯,寧可把外匯存底投資美國,世界經濟因而得到平衡,美國繁榮得以永續。 志得意滿的葛林斯潘並沒有錯,當時大陸、日本,包括台灣在內,為維持出口競爭力,都不願意把外匯儲備兌換本國貨幣在國內投資,並採取低風險的保值策略,乃大量購買美國債券,美金重新回到美國讓美國人消費。 金融危機爆發後,外匯儲備超越日本躍居世界首位的中國,率先對這種「平衡關係」提出質疑,但批評歸批評,卻似乎顯得無能為力。今年二月美國宣布對台軍售清單,大陸軍方強烈反彈,高階將領要求政府出售持有的美國債券作為報復,當時曾引起全球媒體高度關注,但政府領導階層並未採取行動,三、四月美國公布數據,大陸持有美國國債不減反增。論者認為中國如果減持美國債,美金勢必貶值,中國的美金資產就會減損,這是類似冷戰時期美蘇核武對峙形成「恐怖平衡」的另類經濟恐怖平衡。 不過,中國似乎準備打破平衡。首先,上周同一天,中國與新加坡和香港分別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與「人民幣清算協議」,簡單說,兩項協議的目的在推動人民幣走出去,前者是大陸繼韓國、冰島後簽署的第七個貨幣戶換協議,後者確立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地位,授權香港金融中心發行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商品。這些行動標示了大陸積極推動人民幣區域化的決心。 人民幣區域化將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改革過程,不過,國際權力由該國貨幣在世界外匯儲備中的比例決定。專家估計,如果未來十年中國都可以保持8%的經濟成長,匯率可以自由浮動,資本帳戶開放,金融體系相對完善,藉時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將占全球總量的10%,相當日幣與英鎊的總和,如果美國國力加速衰退,人民幣的份額還會提高。 美國財政部上周發布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五月減持美國國債325億美元,減持幅度達3.6%,意味大陸開始採取外匯儲備運用多元化的行動,也意味美國預算赤字的融資難度將會增加,美國經濟更難以脫困。美國更大的夢魘是減持美債的骨牌效應。自上世紀六0年代美日貿易逆差現象產生,就將外匯儲備用來購買美債的日本,最近開始考慮設立主權基金,多元使用外匯儲備,一旦成真,美元地位將更為削弱。 中國已於2007年成立規模達兩千億美金的主權基金,進行多管道投資,最近決定減少對國內金融機構的持股,將投資主力轉往海外。規模比主權基金更龐大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公營金融機構也積極在海外佈局投資或併購企業,三大國營石油廠也砸大錢在海外投資,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中國愈多元運用外匯儲備,美金擺脫雙赤字陷阱的難度就愈高。 這場無聲的戰爭,中國已取得發牌權,但最終勝負還要看兩國長期競爭力的優劣與產業創新能力的高下。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