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7 17:49:52瀏覽3107|回應16|推薦25 | |
"混街頭比讀書學更多 " 這是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的名言.他自己只有中學學歷,成年後,依然相信學歷無用,所有子女中學畢業就進入自己的企業歷練. 最近,蔡衍明收購了中國時報集團,立刻與自由時報林榮三.蘋果日報黎智英及聯合報王必成並列四大報老闆. 報老闆有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影響力比電視台老闆更高,一般企業老闆更是望塵莫及。許多企業家有錢之餘,就想當報老闆,報禁開放後,報紙家數大增,可見一斑。但最後幾乎全數陣亡或苟延殘喘,自由時報是唯一例外。 有趣的是,台灣四大報老闆:除聯合報系外,自由時報林榮三,蘋果日報黎智英,加上中時新老闆蔡衍明,三人都是中學學歷.這是巧合?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答案應該是,這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本質. 集權社會,媒體掌握在政黨與政府手中,報紙是宣傳工具,報老闆一定是政府官員或黨官,民主過渡階段,政治對媒體掌控程度仍強(軍情及宣傳一定是威權政府最保守的部門),報老板也不太會是中學學歷。 台灣民主化後,黨政軍退出媒體,媒體依商業機制運作,只要有錢,有本事,任何人都可以當報老闆。但商業機制運作的結果,媒體的品質反而墮落,有的媒體已到不堪入目的程度,有的媒體則以撕裂社會為榮,完全不求平衡。 這其實反應了台灣民主化後普遍的品質問題。台灣可以依民主制度選舉總統,卻不能依制衡原理防止總統貪污濫權。我們的媒體已依商業機制運作,結果卻是煽色腥化,媒體工作者的自主性更不及威權時代。當時,記者和編輯無不以對抗報老闆為榮,今天誰還有對抗的勇氣? 美國及歐洲一些卓富盛名的報紙,雖然依商業機制運作,經營權可能掌握在家族手中,但股權持有者與經營者有清楚的界線,家族事業絕不影響報紙的運作,一旦界限模糊,報紙聲譽立刻瓦解,獲利力消失。 媒體視商品,但媒體供應的事資訊與意見,資訊與意見影響人的認知與行為,所以不宜把媒體視為單純的商業機構.其實,應該把媒體視為私立大學,既要有商業模式能夠獲利,又要達成特殊的社會功能. 蔡衍明倂購中時,可能有兩個目的:(1)商業投資(2)影響力。如為前者,以蔡衍明的競爭手法,台灣報業市場很可能將重新洗牌,如為後者,蔡衍明本人及中時員工都將吃到很多苦頭,最後如果雙方融合成功,台歪四報,很可能是一家代表台灣的自由時報,一家代表中國的中國時報,一家煽色腥報,那麼,希望聯合報能真正成為"質報"。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