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02 17:00:47瀏覽3019|回應2|推薦34 | |
全球暖化的威脅逐漸受到注意,看一向趕流行的好萊塢把最佳紀錄片頒給了「不願面對的真相」即知。 這是好事,但別以為全球暖化問題因而可以解決。全球暖化問題極為複雜,我一點也不樂觀。 全球暖化的禍首是二氣化碳,而二氣化碳的排放量與工業化及經濟利益息息相關。這是南北對抗的一環。 說全球暖化是人類的貪欲和愚癡造成的,這個宗教式的警語於事並無補;我們少坐飛機、少吃牛排,也只是聊盡一分心力。國家之間的生存競爭,才是重點。 控制二氣化碳排放量,這是目前最急迫的事。但是要怎樣控制呢? 一律維持現在的排放水準,然後逐年降低?工業先進國家能不能接受暫且不說,開發中國家又怎麼能接受呢? 在還沒能提出有效的替代能源之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就等於限制其工業發展。 何況目前各國使用能量本來就十分不合理。排放量最大的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 3%-4%,而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是全球的 25%。如果要全球人類不得發展,好讓美國人繼續過他們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這符合公義和公理嗎?更何況美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都是用來生產武器或從事軍事行動,而第三世界往往是受害者,這又怎麼能允許呢? 所以,1992 年在巴西簽訂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 UNFCCC 或 FCCC),就把簽約國分作三類:
至於各參與國的具體義務,就留到後來的京都議定書去談。 遺憾的是,美國總統布希在 2001 年,以開發中國家不承擔責任為由,退出京都協議書,等於否定了美國已經簽署了的 FCCC。 由於美國帶頭,世界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二的澳洲,也就順理成章的拒絕簽署。 反對京都議定書的理由是,中國在 2003 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1990 年增加了 40%,而現在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全球第二高的國家。如果讓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置身於排放管控之外,那又如何有效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總量呢? 所以美國有人提出了陰謀論,說京都議定書是第三世界的陰謀,借全球暖化危機之名,停滯美國的經濟發展,以便開發中國家迎頭趕上。 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是 0.74 噸,而美國是 5.44 噸。所以美國的說法無論如何都很難讓第三世界接受。然而美國的說法也不是全然無理。 目前正在急速發展的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巴西、印尼等國家,都是人口眾多的國家,雖然她們目前的人均排放量都還不高,可是總量可觀。如果這些國家的總排放量再增加一倍,地球就很難消受了。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估計,從 1990 年到 2100 年全球氣溫將升高 1.4℃~5.8℃,如果京都議定書能完全執行,到 2050 年也才能把氣溫的升幅減低 0.02℃~0.28℃。 因此京都議定書才是起步,實際上可能緩不濟急。然而,就連這個起步都搞不定。 除了美國和澳洲之外,其他工業國家的態度是這樣的: 俄羅斯:蘇聯解體後工業生產量大降,達到京都議定書要求並不難,甚至可以出售排放指標賺錢,所以樂於接受。 歐盟:是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支持者,原排放量占全球 21%,承諾減少 8%(不是 8 個百分點)。 日本:因為條約在京都簽訂,日本人甚感光榮,當然支持。 加拿大:支持。 中國和印度都支持議定書,反正她們都不受控制。 台灣呢?由於聯合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所以也不受控制。這就有趣了,台灣不是獨立的國家嗎?為什麼不跳出來站上國際舞台,承諾減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 下圖是全球各國參與京都議定書的情形: 緣色:簽約國且已批准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