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6/03/01 00:05:50瀏覽3077|回應5|推薦12 | |
人有生老病死。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一切回歸大地。大地又養殖了新的生命,生老病死一再循環。 星星和星雲也是這樣。星星死了,成了星際塵埃。星塵因重力的緣故,逐漸擠壓碰撞,最後又成了新的星星。 從各種星雲中,我們看到了宇宙生滅的變與不變。 我在首頁以每周一幅或兩幅的速度貼出不同星雲的照片,可能因此引起了 leepe 的注意,他說:「星雲可能是星星孕育的場所,也可能是殞落後的場所。」說得對極了。由於這個緣起,我想我應該來介紹一下星雲的種類和它們的內容。上圖,從左上角起,星雲的五種樣態是: 行星狀星雲 planetary nebulae 垂死恆星爆發出來的粒子,圍繞在恆星的外圍,而形成環狀的雲氣。行星狀星雲和一般我們熟知的行星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過去的小型天文望遠鏡看不清楚,以為環狀的雲氣是行星,而形成了混淆,一直沿用至今。一個典型的行星狀星雲,直徑大小約為一光年。太陽在大約 50 億年後,很可能也會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圖為環狀星雲,直徑一光年,在天琴座,距離 2,000 光年。) 超新星殘骸 supernova remnants 一顆重型的恆星結束時,會瞬間爆發出大量的物質和輻射,稱為超新星爆發,會在短短幾天內放出大量的能量,照亮了大片的星空。爆發事件結束後,大量被星球拋離的物質停留於太空中,形成了星雲般的超新星殘骸。一個典型超新星殘骸,直徑可達好幾個光年。(圖右上角為蟹狀星雲,在金牛座,距離 6,500 光年。) 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殘骸都會漸漸飄散,而成為以下三種星雲的材料。在重力的吸引下,混亂的雲氣又漸漸形成了塊狀物質,進而在激烈的震盪下點燃了核融合,因而產生了新的恒星。所以,以下三種星雲都可能是恆星的搖籃。 發射星雲 emission nebulae 雲氣如果受到鄰近恆星紫外線的照射,雲氣內的分子會被激發而發射出電磁波。因為星雲內有大量的氫原子,會發出紅波段的電磁波,所以通常觀測到的發射星雲以紅色的居多。當然,也可以看到氫以外的原子所輻射的其他顏色光譜。(圖中排左為玫瑰星雲,在麒麟座,距離 3,000 光年。) 反射星雲 reflection nebulae 反射星雲是一團塵埃的雲氣,它們本身並沒有發射電磁波,只是反射了鄰近恆星的光,所以顯得明亮。反射星雲多呈藍色,是因為星雲內大量的塵埃對藍色波段電磁波的散射效果較佳。(圖中排右為 ngc1435 星雲,在金牛座,距離 410 光年。) 一個大星雲中經常包括了反射星雲和發射星雲,這種大星雲叫作彌漫星雲 diffuse nebulae。 黑暗星雲 dark nebulae 黑暗星雲的物質構成,基本上和反射星雲是一樣的,但是因為角度的關係,它正好擋住後方恆星的光芒,而顯得黑暗。(圖下為北美洲星雲,在天鵝座,距離 1,500 光年。) 黑暗星雲經常處於反射星雲和發射星雲的臨界面上,例如馬頭星雲就是一個典型。由黑暗星雲、反射星雲和發射星雲組成的彌漫星雲,大小可達數百光年。 (參考「星星的故鄉」) 能量和物質是不生不滅的,它們只是不斷的幻化,在不同的場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 宇宙如此,人生亦然。 也許我們身上的鈣,曾經組織了釋迦牟尼佛的骨;我們身上的鐵,曾經是耶穌基督的血;我們流出的淚水,曾經是凱撒大帝的汗液;而我們身上的氮,卻曾經構成了希特勒、史達林或者毛澤東的心。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