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2/10 17:16:00瀏覽735|回應1|推薦6 | |
有人說謝長廷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差不多, 這是相當大的誤解! 謝長廷主張開放大陸投資的上限, 但是必須是有條件的開放. 三通有它的必要性, 因為當其它的國家都到大陸投資, 台灣也必須跟進才不會失去競爭力. 然而台灣還未脫離以代工為主的經濟, 所以貿然的全面三通直航, 讓大陸用低廉勞力削價與台灣競爭, 必然會讓台灣完全喪失其經濟力量! 可是只要台灣能夠轉型成以創新研發為主的經濟, 三通直航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嚴重. 因此政府所做的, 應是讓台灣逐步轉型成研發為主的國家, 在同時也逐步的增加開放的額度, 我認為這就是謝長廷的經濟政策的核心所在. 因此謝長廷建議以台中港做為直航的管道, 一方面單一管道容易管理, 另一方面從台中要去北部或南部也都很方便. 把40%投資上限改為動態管理也是很好的政策, 因為每家公司的營運情況不同, 有的即使少於40%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有的高於40%也沒什麼關係, 所以應該依照個別的特質去審理才合理. 將傳統產業與新興的研發科技產業結合, 也是相當有創意的政策, 因為研發的過程其實也需要傳統產業的產品, 像是生物科技所需要的試管和培養皿, 還有殺菌的服務等, 如果能就地生產不是很方便嗎? 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放款, 更是符合台灣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力的情況. 大家可以由此觀看謝長廷談他的經濟政策的影片: 我也研究了國民黨的經濟政策, 蕭萬長提出兩岸共同市場, 認為必須先有兩岸共同市場, 才能夠加入東協. 但是兩岸全面三通之後台灣已經奄奄一息, 加入東協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了! 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已經遠超過東協的國家了, 如果中國還是不願意讓我們加入東協, 我不相信其他的方式去討好中國會有用. 如果說要免稅或是開放勞力, 我們可以設一個專區來做, 不需要全台都開放, 謝長廷就有類似的構想. 這裡有蕭萬長的影片, 大家可以由此比較兩黨經貿政策的不同: 馬英九和蕭萬長一再強調三通有多急迫, 但是他們並沒有顧慮到全面三通所帶來的後果, 對於一個攸關台灣存亡的決定, 馬蕭兩人明顯缺乏全面性的思考, 而謝長廷就能夠同時考慮到兩岸三通的優點與缺點, 然後在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評估三通對人民的影響也是如此, 馬蕭兩人完全以大企業的利益為出發點, 以為大企業賺錢, 台灣經濟看起來就會好, 然後就可以交差了事了, 而謝長廷就會顧慮到佔絕大數的中下階層, 體會到人民生活的好比數據來的重要, 所以提出能夠照顧全民的政策. 謝長廷所提出的幸福經濟才能帶給台灣人民好的生活, 如果馬英九不這麼認為, 就應該和謝長廷好好的辯論一番, 然後讓人民用選票來決定要實行誰的政策.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