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十八分就能進大學,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說,該思考的是如果英文、國文都不會的學生,為什麼還能從高中畢業,是他的能力不能用筆試測出來嗎?還是高中根本沒教好。
李遠哲認為,台灣的高中教育在抹殺創造力。他指出,台灣教育只教學生如何考試,學校應該教學生如何探索事情,許多高中很優秀的學生,還是去補習班,為了考醫學院準備;許多很有創意的小學生,到高中就漸漸喪失創造力。
李遠哲說,設大學教育部是要把關沒錯,但很多都是政治因素,立委都說家鄉要大學,不通過就要刪預算,這不能全怪教育部。
他說,高中畢業生百分之百進大學,沒有什麼錯,一個社會裡,能接受的教育水準愈高,社會也會愈進步,只是台灣的教育,沒有檢驗制度,也沒有補救制度。
他強調,大學的數目很多不是壞事,但大學要分類,有研究型大學,有藝術與餐飲大學,多不是重點,而是要問學校有沒有辦學的理念。他強調,不要每一個事情出問題,就指責教改失敗。
李遠哲說,大家非常不願意改變用筆試的方式選擇人才,進高中大學都是筆試。企業界說希望培養有想像力、創造力,身心健康,善溝通合作,還有領導能力的人,但討論到最後還是筆試最公平。他反問,「這是我們要的嗎?有道德的人是筆試得出來的嗎?筆試也不能測驗出腦筋裡有多少東西。」
*****************************************************************
這是昨天的新聞,今天早上刊登在聯合報的報導。
今天大學錄取率突破96%,最低錄取分數(加權後)為18分。這真是教改多年來的一件『豐功偉業』。
我實在無法理解李遠哲到底還有什麼立場來評斷這件事?當初頂著諾貝爾獎的光環回到台灣,突然之間,他不僅僅是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同時間更變成了『教育專家』、『環保專家』、『社會改造專家』、『政治專家』......等等,就是不見他在化學專業上得表現。一下子,台灣的教育在他口中變得不堪與落伍,完全無法與國外教育相比擬。
於是,在他的『鼓吹』之下,台灣興起一片教改風。一群沒有專業教育背景的人,僅僅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卻從未有過基礎教育執教或是專業能力的『專家』在他的主導之下,進行一連串『看似專業』卻完全無視於現況的『教改』。
建構式教學、快樂學習、一綱多本、多元學習......這些叫的響亮的口號與政策,殊不知基層教師苦不堪言,然而這些『專家』卻反過來指教師不配合,加上某些『教改團體』的搧封點火,一時之間,基層教師反而成為『教改』的最大阻力。
而現在,教改終於『開花結果』了,18分,大學最低錄取標準。這是這些『專家』想要的嗎?這是這些『專家』認同的嗎?李遠哲有什麼立場來評斷這件事?
這些『專家』總是說台灣教育不好,會扼殺創造力、競爭力,但實際上,未教改前的台灣教育培育出多少目前當今社會上得中堅份子、優秀人力,難道這些不是台灣教育的功勞?廣設大學,結果讓一大堆不適合『大學教育』的人進入大學,變成大學生,四年後,再讓一大堆『大學生』捧著大學文憑而惶然失措,不知未來在哪?我們的技職呢,在這樣的教改中,悄悄的退出舞台,成為姥姥不疼、爹爹不愛的『大麻煩』,欲除之而後快。
原本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就有所不同,有人善於動手,有人善於動腦,以前的教育體制,由於大學數量有限,因此,技職教育有其存在之空間,無須與一般大學體制搶學生,因此我們技職體系培養出多少優秀的技術人才,台灣的中小企業均是靠這些技術人員撐起半邊天,技術與理論並存。而今,廣設大學,大量的學生未能衡量自身特質一昧進入普通大學體制,導致技職體系無奈轉型,招收一堆沒有經過基礎技術訓練的學生,以致技職大學變得像普通大學一般,不僅在理論方面沒有突出表現,連在技術發展方面也不斷下滑,變得失去其特色與實力。
個人想法,讓不具競爭力的大學退出市場,重建技職體系的專業訓練,以合理比例讓大學、技職兩大體系並行。
大學錄取率一旦降低,將會逼使學生認真看待自己的將來而不一昧選擇普通大學體系就讀,將可使部份學生轉而選擇具技術背景的技職體系,學得一技之長,進而深化將來工作的技術能力。
台灣,不是美國,也不是歐洲,我們不需要全盤移植,因為那只會讓我們自己失去特色與競爭力,我們有我們的特色,四不像的教育,不是教育,是謀殺,謀殺學子的未來競爭力、謀殺學子的信心以及謀殺這個國家的將來。好好省思一下我的教育,我們還應該任由這些『專家』改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