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3 21:22:25瀏覽3054|回應2|推薦57 |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有名的作曲家,當屬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1567-1643)了~這人因為名字中也有威爾第,所以,以前我還一直以為他就是那位近代的義大利歌劇巨匠威爾第,但當然不是~兩人生活的年代差了250年以上,作風差距也很大。 蒙台威爾第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聖母晚禱曲」,這首寫於1610年的大型宗教聲樂曲,極可能是現有常演曲目中,年代最古老的,號稱「音樂之父」的巴哈在這曲子創作後75年的1685年才出生,由此可見蒙台威爾第是多麼的老資格,稱之為「音樂的祖父」應該也不為過吧... 但「聖母晚禱曲」也是一首謎樣的曲子,到現在人們還不清楚,為何之前大多寫世俗音樂的他,會突然去寫如此大規模的宗教音樂,而且寫的還如此之好,兼具了優美的旋律性,與豪華的典禮性。只是對現代人來說,全部演完大概要一小時半,太冗長了些,加上風格很古老,好像不易親近...其實也沒錯啦~我們真的沒必要去聽全曲,選幾個段落來聽就行了。 開頭那巴洛克小號高亢的聲音,配上壯麗的六部合唱,高叫著:神啊~快來救我...這樣的場景確實令人難忘,很快就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一首常演四百年不墜的經典就此開始~蒙台威爾第那時的音樂處理很自由,對樂器沒有嚴格的指示,可以為了演出的效果進行擴充,讓氣勢更為宏大。 另外一段則是由男高音獨唱:我很黑,但很美麗...這耶路撒冷的女兒~歌詞有些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其實這是聖經中所羅門的雅歌,讓人想起那個遙遠時代,吟遊詩人唱的情歌,很天真,很純情,缺少文明的洗禮。伴奏則用聲音與琵琶很接近的魯特琴 ,所用的和弦也很簡單,幾乎都是三和絃,再加一點點半音變化。 合唱方面最複雜的,應該是「除非是神親手建立,不然我們所做的都是白費」這段,與上面說的那段同樣都是二四拍子,都賦予曲子一種悠長的氣氛 ...在這首四聲部雙合唱曲中效果尤其明顯,這樣長的拍子讓所有聲部能互相呼應,組成非常細緻的音響。 若要聽蒙台威爾第音樂的特色,則「上天啊,請聽我們的聲音」這段是最佳選擇,因為有好幾段呼應主唱的「回聲曲」,就是在主唱唱完後,由另一位獨唱者,在舞台後輕聲重覆最後幾個音符,如同在曠野中唱歌會發生的情形,非常有趣,此種方法在後來的音樂中比較少見,巴哈的名作聖誕神劇中就有一個有名的例子。 最後是本作品最有名的段落~「聖母瑪利亞,請為我們祈禱」,這是讓後人驚歎不已的美麗音樂,其作曲法很特殊~在一首自由的管弦樂曲上,童聲合唱團反覆唱著 「聖母瑪利亞,請為我們祈禱」,雖然每次的旋律都一樣,但所用的節奏均有變化,又能與樂隊的演奏巧妙配合在一起,不至於各表演各的,這樣的技巧到了四百年後的今天,應該還沒人能超越,而童聲的純潔特質,更是撼動人心。雖然「聖母晚禱曲」後面還有曲目,但我每次都聽到此結束~為什麼呢?因為我敢肯定,不可能再有其他曲子達到這樣的水準,不如到此為止就好... 只是這曲子是為天主教的晚課所寫,教徒通常是從夕陽開始念經祈禱,若真的是從快天黑時演奏,那演完也是晚上了,所以並不適合實際的宗教典禮使用,而且總譜有些地方若不移調,聽來也會不太和諧,凡此皆對現代的樂團造成困擾,但影片中的英國指揮賈第納(Gardiner)就是能克服這些問題,四十年來,他的演奏一次比一次精采,歌手的裝飾音也越唱越準確,這首「聖母晚禱曲」終於在他努力下,從學者的象牙塔走出,成為讓大眾接受的曲目~但我還是無法一次聽完全曲,對於現場那些聽眾的耐心,也只能深深敬佩了...
文/夏爾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