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14 10:52:14瀏覽180|回應0|推薦0 | |
20161012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中子(新店),君子(新店),玲子(基隆),鳳子(基隆),香子(文山區),峯子(板橋),芮子(板橋),綦子(新莊),虹子(基隆),嬌子(桃園),萍子(基隆),萍子(苗栗),幼子(彰化),雅子(台東),雲子(澳門)。 毛小孩同參:法凈、法住(基隆),法來(基隆),法果(板橋),法行(板橋),法悅(新店),法緣(桃園),善緣(彰化),法樂、法觀(苗栗)。
一、慧學分享 我們繼續分享第三則緣起法頌的出處原典文句,文句說到當舍利弗請教馬勝比丘從老師那裏學習到什麼法?馬勝比丘則謙沖回答:「我年幼稚,出家日淺,未堪廣演其義,今當略說其要。」舍利弗隨順馬勝比丘的謙遜話語,也隨即語帶安慰地說:「我唯樂聞為(法)要,不在廣略。」反覆看著這一來一往的對話,總感覺這是一場賢者的對話,是智者的對話。因為除了說者能夠以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內在的智慧外,聽者也能夠完全諦聽了知說者的語義。可以說這是令人享受的深度對話,這樣的對話即使時間再久也不覺得疲累呢。不知各位是否也覺得,閒聊是越聊越疲累;而法談是越談精神越好。想起佛典上總是說著「遠離憒鬧之處」,「遠離戲論」,就是指一種遠離散心雜話的閒聊,一種遠離非法非理的尖鋒相對的論議。而兩位尊者這樣的「聽與說」的對話層次,是我們應當效法學習的,我們一起努力吧。
這時,馬勝比丘隨即分享佛陀教授的法要精華,他說:「汝欲知之,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此是我師說。」我們試著解構這段回應語,首先是提綱挈領總說:「如來說因緣生法,亦說因緣滅法。」接著精要分別說:「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最後結語:「此是我師說」。而我們所說的「第三則緣起法頌」就是精要分別說這部份,即「若法所因生,如來說是因。若法所因滅,大沙門亦說此義。此是我師說。」
那一刻,舍利弗一聽「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此刻,我們看了聽了馬勝比丘所說的法要,不知遠方的您是否也同舍利弗一樣聽聞「緣起法」而正見緣起法得法眼斷盡各種五欲六塵的染垢了呢?這端分享的我,還沒能得證呢!但我們可以領略當時舍利弗心中的「狂喜」與「千載能逢」的心音,時舍利弗或有聲或無聲念言:「齊入如是法,至無憂處;無數億百千那由他劫,本所不見。」就讓我們一起雙手合十隨喜稱念:「善哉~善哉~善哉~」希望自己每日的精進努力得以積累足夠的福慧資糧,有那麼一天,也能在諦聽緣起法句法義的當下,得法眼,斷盡塵垢。
二、異地靜坐 口頭的發願,不如身體力行。接下來,我們一起異地同時靜坐,領著心意識回到生命深處,獲得歇息,獲得安頓,獲得實相智慧。首先,端身正坐,集中精神力,把注意力由頭部往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覺知,作意想著「每一個部位放鬆。每一個器官放鬆,每一個細胞放鬆。從頭頂到腳趾尖放鬆,再放鬆」。然後,緩緩移動注意力觀察鼻孔下這一個小範圍的入息出息,保持完全的專注,純粹地觀察著入息出息,不需作意分別入息出息的各種狀態。過程中,若心思跑掉了,在自己察覺到時,就再把心思帶回來這個小範圍內工作,只要如其本然的觀察,不需習性使然的作工。就這樣自我訓練心意識的專注力,直至達到「專注一處」的穩定度,這是修「止禪」的方法與目的。 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最後叮嚀 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道業進修中, 能有如兩位尊者的「恆順眾生」的聽說能力與對話藝術, 讓聽者說者皆享受一種滋養生命的醍醐法味, 讓來者往者皆享受一種無壓的法喜禪悅。 最後,祝福大家,身無病苦,心無憂惱,善願成就。 也願所有眾生分享我們的福報與功德, 無論是生者或往生者,皆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安詳、解脫、自在。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