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時節因緣
2016/09/29 14:12:49瀏覽253|回應0|推薦0

20160928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中子(新店),君子(新店),玲子(基隆),鳳子(基隆),芮子(板橋),虹子(基隆),嬌子(桃園),萍子(基隆),雅子(台東),玉子(台南),萍子(苗栗)

毛小孩同參:法凈(基隆),法住(基隆),法智(台南)

 

一、慧學分享

今晚分享第三則緣起法頌的出處原典的文句。經文說「時,優波提舍,時已到,入園觀看」。從這幾句話,隱約透露一個訊息是尊者舍利弗早已聽聞有一位威儀具足的比丘入城乞食,所以於乞食時間就特地入城觀看。這情景,就好像佛光山在高雄麻竹園初創佛學院之時,學生們於用餐時,先在佛學院院內排班,然後魚貫走過寶橋到齋堂用餐。因為行進的隊伍所展現的「行如風」威儀,所以陸續吸引一些人在用餐時間,專程上山,觀看行步庠序的隊伍。 

舍利弗入園後,「見阿濕卑威儀如是,便生是念:『今觀此比丘威儀具足,我今寧可往問其義。』復自念言:『此比丘乞食時,非問義時。今且待彼乞食已,當往問義。』時優波提舍,尋從其後。」看到這段文,可以了解舍利弗是一位知時節、知分寸、懂事的人;也是一位按耐得住欲求的人,不是急驚風行事的人。細細想來,「等」,是一種生命藝術,更也是一種靜定的智慧於是,舍利弗就跟隨在馬勝比丘身後,一起走了一段路。直到,「時阿濕卑比丘入羅閱城乞食已,置鉢在地,疊僧伽梨。」 

僧伽梨是出家人如法適宜的衣服之一。最初佛陀與弟子們過著四處雲遊與乞食的生活,所以「三衣一鉢不離身」是一種必然的行事。其實,也彰顯一種修行人在生活物欲上降到最低點的淡泊生活。也因為如此,才能有《法苑珠林》卷35所言之果徳,即「出家著法衣,威儀具足,捨離煩惱,而復得一切種智入其身內」。 

對一位真正的出家行者來說,鉢與僧伽梨是一種幫助修行的法器,絕對不會把它視為一種吃飯的器具或形式上身分表徵的服飾。所以,有了正確的認知與態度後,也就能對這些身外之物有所珍惜與到位的對待了,所謂到位是指,馬勝比丘在「置鉢在地,疊僧伽梨」之時,肯定是非常莊嚴的敬重的把鉢放在地上,把法衣摺疊整齊,不流露一絲絲的輕忽隨便。說到這裡,想起一個「分辨真偽出家人」的真實故事。話說,在一個往生佛事場合上,先是一組誦經團來為往生者誦經修福。之後,來了另一組助念團來靈前誦經迴向往生者善生。這二組人都由出家人帶領誦經。當往生佛事結束之後,哀家回想著,二組出家人對待法衣的行儀有異,一者就像醃鹹菜般把法衣捲成一坨塞進袋子內,一者先把法衣整理摺成豆腐塊般,然後像捧著心肝寶貝般,雙手捧衣向上向額頭處一舉,再輕緩整理放入袋子內。這時,哀家若有所悟地說「知道誰是真正的出家人了」。您知道誰是真正的出家人嗎?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異地同時靜坐,讓自己的心意識回到內在,獲得歇息,獲得安頓。 

首先,端身正坐,作意想著「從頭頂到腳趾尖放鬆」,集中精神力,把注意力由頭部往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覺知作意想著「每一個器官放鬆,每一個細胞放鬆,再放鬆」。 

接著,緩緩移動注意力,把心意集中在鼻孔下與上嘴唇以上的這一個小範圍內,保持完全的平穩心,純粹地觀察著入息出息,不需作意分別入息出息的各種狀態。就這樣自我訓練心意的穩定度,這是修「止禪」的方法。然後,在心的穩定度基礎上觀修「緣起」深思「空性」,這時就是修「觀禪」的階段。我們先務實地修止禪,接下來就各自用功~ 

結束今日靜坐,進入迴向前,我們一起以平靜平穩的心思,回想自己跟佛法相遇後的日子,在生活品質上,在生命層次上是否有所受益?我深信今天您能一起異地同時共修,就表示是在佛法中是有受益的。若沒有,也不灰心喪志。此刻,以虔敬心跟著一起隨念三遍善願:

願自己生生世世「常隨佛學」修持正法,直至圓滿佛菩提。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最後叮嚀

自從綦子發起異地同時共修,由723日晚開始至今已有十一次,也留下十篇月光部落日誌在六書齋部落格。希望大夥得空時能自行瀏覽複習,除了能強化初心,也能深化知、見、行。當然,實修功夫,還是需要各自身體力行每日每次靜坐訓練,與對境檢示磨練。

實修功夫是一門死功夫,一日作來一日功操作嫻熟後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止觀的串習力,生活會是知足的靜好的。

最後,祝福大家,身無病苦,心無憂惱,一切善緣皆成就。

更願所有眾生分享我們的福報與功德,不管是生者或往生者,

皆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安詳、解脫、自在。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