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0 19:05:46瀏覽225|回應0|推薦3 | |
前面共讀了,十六位分享者在面臨「心理問題」 而促發尋求生理、心理或心靈依歸等「現世安樂」需求之宗教探問; 接下來,一起看看十四位分享者在面臨「精神問題」 而促發「生命超克」的需求而向宗教探問之最初過程。
共讀章節:選讀《改宗與皈依歷程》頁84-頁90
F2是入中年的家庭主婦,住南部,已婚育養二男一女,小康家庭。 原生家庭是民間信仰,其在年輕時就改宗入佛教。 回憶起未婚時,於民國64年改宗前後的情形,她說: 「是一種皈依的形式,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我那時正當年輕,只要寺院有什麼活動,就很高興騎著腳踏車,去那兒服務, 幫忙洗碗,幫忙端菜,做得很開心。(F2-03-01)」;而這一段因緣在結婚後就中斷。 及至,民國81年母親的往生而欲求解脫成佛,是故,再次接觸了佛教。 「那一陣子親人往生,心情非常低落,弟弟是佛光山的信徒,所以帶我到高雄佛光山玩, 那時佛光山抄下我的聯絡資料,並說明年在我居家附近要成立一個佛堂, 到時再寄通啟給我。(F2-03-02)」。 F2說沒有排斥接觸佛光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母親的往生佛事,佛光山安排法師前往誦經, 所以她回想再改宗的因緣時,感恩地說: 「共有十一位法師來誦經結緣,這個因緣讓我非常感動。(F2-03-03)」 因此,民國82年時F2在佛光山設立的新道場落成時參加皈依典禮。 對自己初次到居家附近的佛光山新道場探問時的情形,她如此描述: 「自己比較保守俗氣,但是看到穿西裝穿得很莊嚴的人,而不敢進去,又走回來。 有一位好朋友住在附近,知道我有心要學佛就陪我再去, 就這樣二三次後,自己就熟悉了,也就繼續去,從未中斷。(F2-03-04)」 探問之後,何以F2能夠持續參與道場活動與個人的修持?其自述: 「我覺得自己很靠近道場了,也想見到出家人,聽鼓聲,梵唄這麼好聽, 就是佛教的,我都很願意去接觸。 不知道為什麼,這輩子聽到鐘鼓聲就感覺這裡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也覺得這個道場需要大家,一定要有人去護持,假如我們本身沒辦法,別人也沒辦法, 那這個道場或活動怎麼能夠成立或成就呢!(F2-01-01)」
F3大專畢,住南部,是位中年職業婦女,已婚育養一男一女,小康家庭, 原生家庭是民間信仰。有著開朗性格的F3,在生活上也非常獨立自主,她自述: 「先生在國外工作,我生活上比較自主,沒有什麼困擾阻礙,生活平平穩穩的。 (F1-02-01)」為什麼會有改宗行為?她則自述: 「我希望能開智慧。更能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什麼。(F3-15-01)」,後來, 「看到報紙刊登佛光山星雲大師要在這邊成立一個道場, 大師要來主持灑淨及皈依典禮,所以我就來了。 主要是因為大師的名氣與給我的印象,那種衝動是仰慕大師, 因緣聚會,難得有這個機會,我就來了!(F3-02-02)」 F3對自己這段改宗的選擇,則說: 「小時後去過天主教,父母家庭習慣是民間信仰。 現在我是自主性的選擇佛教修行,以去除貪瞋癡,修戒定慧這樣子。 因為我從開始就想要開智慧,而佛教就是開發自己。(F3-10-01)」
T2是位中年男性,住南部,原生家庭的信仰是民間信仰, 婚後無育子女,家庭小康,已退休。 從小就喜於獨自思考,並探索宇宙的T2回憶起一段小時候的心靈邂遘事件: 「我有一天去海邊,覺得去海邊的心情非常好, 所看到的東西包括那個海鳥,小貝殼,都讓我很歡欣,很歡喜。 我就將這份景色記憶著,因為那份快樂感攝受我,其實是我被攝受了! 以後,我放學邀約同學去海邊玩,同樣的那個地方,只是說船隻不一樣, 可是那天的心情好像糟透了!怎麼看都不順心呀! 同學就說:你不是邀大家來海邊,怎麼你來了都悶悶不樂呢, 那時候,我講不上來,那時候很多疑點,好像自己在跟自己玩迷宮遊戲。 我回家就一直想:大地之間好像有神明存在,就想那裡一定有神! 慢慢有了那份探索的心,我小小心裡就想要了解祂, 不過我也很怕我中計,祂是好是壞,我不知道,我不敢靠過去。 不過依我的個性,我要了解祂之前,我要先去了解很多事情,我才有踏實感啊! (T2-11-01)」 由於妻子是慈濟的榮董,T2某日對妻子提問: 「榮董,是不是有什麼特別優惠的條件,讓你們過得比較好? 還是說有什麼福利品?(T2-02-01)」 當時,妻子回應:「我希望你跟我走入慈濟,或你要走什麼都可以, 只要你不造成我的困擾就好。(T2-02-02)」 T2說自己還沒了解慈濟之前,是妻子的絆腳石。 後來就從妻子身上的改變去了解到,慈濟在做些什麼。 至此,T2自述夫妻倆人日後對宗教的追尋, 也就「我也不會困擾她,她走她的,我做我的。(T2-02-03)」 後來,T2從電視上聽到鄰近道場的某某法師講經後, 他於民國85年選擇改宗進入鄰近這個佛教道場,日後也於此受了五戒。 爾後,有一回聽了妻子分享:「自己為什麼喜歡做環保? 做環保,我們的生活週遭環境比較好,比較不會生病! 人都縱欲慣了,比較懶惰。其實垃圾裡面有很多可以回收的東西, 垃圾也要減量,所以是很好的活動。(T2-05-01)」 T2自述透過妻子的分享後,「接受很多證嚴法師的理念,覺得她的理念很好。 當中我再反問我自己,我是在哪個角度認為她很好?(T2-03-01)」 經自我不斷的反思,最後選擇了從職場退休後,就一心投入慈濟環保回收的工作。
T3住北部,是位剛邁入老年生活的女性,無受過教育, 婚後育二子,家庭小康,原生家庭是無宗教信仰。 先生於二年前過世,想在生活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 於是,一直尋尋覓覓,最後在民國65年改宗入佛教。 首先親近於佛光山,十年後(民國75年)決定於教內再改宗選擇進入慈濟。 其自述:「就這樣嗎?我會這樣反問我自己。我在那邊十年以後我開始有這個想法。 總覺得像我們在誦經時這麼虔誠,是真的內心很清淨; 可是誦經真誠,在搭電梯卻一樣搶搭,就是說生活跟學佛沒有連結, 在念佛的時候,在念經的時候,是很虔誠, 可是妳不在念經的時候,我的佛學沒有落實在我的生活裡面, 所以我再次尋尋覓覓。(T3-01-01) 時,因為「佛光山有很多的師姐,她們認為來慈濟不錯!就會相邀。(T3-01-02)」 T3認為自己「在佛光山當個護法很輕鬆,實質上很開心啊!(T3-01-03)」 但是,再改宗來到慈濟後,「來到這邊就做得要命,還有人事的磨練,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T3-02-03)」。面對這樣的不同處,T3陳述說明了「自我說服」的過程: 「因為志工是自己願意做的,學佛是自己願意做的, 來到這邊不但沒有讚嘆,可是妳要做的很精密, 而且,我想那些人事啊,什麼虛虛浮浮就是磨練我的,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我總覺得,我願意我甘願這樣子。 如果我能夠學得可以在這樣的理念裡面站起來的話,那我到哪裡都可生活。 這樣的理念所以撐著。(T3-02-04)」 最後,在回想這段改宗與再改宗歷程時,也深刻地有了自己的體會: 「妳在佛光山如果妳有這樣子的磨練,妳現在來慈濟一樣有磨練呀! 每一個地方都是對的,沒有什麼對錯的,只是角度的問題!也是觀念的問題! (T3-06-01)」,甚至,「妳跟哪一個地方有緣,妳就會去哪邊。 譬如說妳跟基督教的比較深,還是妳跟回教的比較深,妳就會往那裡去。(T3-06-02)」
T6住北部,是位職業婦女,婚後育二男一女,小康家庭, 原生家庭及夫家公婆都是一貫道信仰。 在生命遭遇二次病苦時而有更堅定的宗教尋求, 民國80年時,經由孩子幼稚園同學的媽媽介紹而加入慈濟會員。。 她第一次的生產造成身體有很多的不適而到處求醫,候診時看到了慈濟月刊而有所思: 「證嚴師父她身體這麼羸弱,但為眾生做很多事情。 感覺是師父都沒有為自己,她都是為天下瘡生。 覺得我很執著自己的身體,我人這麼大,都很少去想到自己以外的可以去關懷的人。 我覺得這樣的色身好像不是很牢靠,好像隨時它就會破滅一樣。 所以我起了另外的想法,在有限的人生裡,我不該只是為自己而已。 因為生病,所以我起了一個比較大的身心變化。我體會到無常了。 之前,我都是一個忙於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有很大的抱負理想的人, 我覺得人生,是要一份成就,很大理想的。 但是經過身體的這樣病痛,我覺得為什麼這麼年輕,身體就已經快掛掉了, 心裡很不平很不甘心。看到慈濟月刊之後,我整個的思想好像大轉彎, 好像不在只是自我實現的問題了,我應該做一點什麼,為社會回饋一點什麼, 不在是一個月要十幾萬,不在是那種想法了。 所以那一次之後,我開始去接觸佛教。(T6-01-01)」 T6透過慈濟的師姐告知,認識了離住家比較近的農禪寺, 所以她到農禪寺去聽經,並於民國82年皈依於聖嚴師父, 「在皈依之後,我聽經聞法一段時間了,卻發現我沒有著力的地方。(T6-04-01)」 此時,緊接而來的是她又再次因生產又造成器械感染, 這次緣起,讓她再次作了更深刻性的省思: 「儘管這之前知道要念佛,可是完全提不起心念來念佛,所以那很可怕! 我從那時候覺得,臨命終時,如果我沒有一個定念的心, 或是我沒辦法提起,還可以掌控自己意念的話,我覺得那是很恐怖的事情。 所以在病後,我自己整個的人生觀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不在是像過去那樣子了,希望名聞利養,也不會在有那麼大的一個分別比較心, 所以慢慢的就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我比較大的一個覺悟,就是人生好無常! 在那時候又想佛陀給我們的教育,讓我的身心那麼的輕安,讓我那麼自在, 我會重新調整方向,覺得我的物質欲望已經不在像以前那樣多, 反而是精神層面的需求隨時是不斷的再出來。(T6-01-02)」 於是,另外探問了基督教及一貫道,之後自我作了一些評估, 她認為它們沒有辦法解除心中的疑惑,甚至,也曾向一貫道的講師提問: 「為什麼殘障的人,你不能接納他,為什麼還要排斥他,把他屏除在外? 為什麼殺生業的,你一定要把他屏除在外面? 為什麼你還有幾個字的真言,不能給外人知道?(T6-02-01)」 她最後作了一個結論與選擇: 「我覺得宗教就是要普遍、要廣納所有的人,要讓大家都知道, 這樣才有它的一個原則、流傳性,這樣神秘色彩的話,那我覺得不普遍、心量不夠寬。 於是覺得佛教才是可以讓我去找到終究,最究竟需要的, 覺得它就可以解決我所有的問題,給我所有的答案, 它是很寬廣的,它沒有神秘色彩,它是很普遍性的,它就是很包容、很慈悲的, 讓自己能夠發起那份心,自己去解題。(T6-02-02)」 也因此,於民國84年選擇依歸於慈濟並參加授證儀式,當時她覺得慈濟是 「生活中可以去落實到的,也就投入慈濟的志工行列,就去做訪貧、做居家關懷。 除了自己的布施,還布施一些無畏施,關懷這些苦難的人。(T6-04-02)」 及至,民國94年初T6接受了筆者的訪談時,對筆者表示: 「聽到師父(筆者)講說佛學與經典方面的深入探討,我覺得這些我很需要。(T6-05-03)」 因為「我們一次二次常常去關懷,可是你會發現他的進展很慢。 你希望能夠引導他,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讓佛法的這種究竟快樂帶給他。 可是我覺得眾生這個我執很強,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到現在我還是這個疑惑。(T6-05-01) 慈濟的法門是力行實踐,就去應證經中的道理,上人講的道理都很淺顯, 而比較深層的,我比較沒有辦法從上人這邊去得到。 這是我內心的一個疑惑。這是我現階段比較需要的。」 於是,在民國96年9月前往佛光山的道場探問與互動, 這期間參加了佛學研讀班,並受菩薩戒,於隔年元月就讀佛光山「勝鬘書院[1]」。
T7未婚女性,住北部,個性「不是很活潑、不喜歡講話。(T7-04-01)」 年輕時自營一家手藝行,邁入中年之初轉到慈濟當職工,家庭小康, 原生家庭的信仰是民間信仰。 她從小喜好閱讀《聖經》,「因為西洋宗教信仰,有很多神話故事, 我很喜歡看那些神話故事。(T7-01-01)」 憶起,最初接觸慈濟的緣起,是由一位經常來店裡買物品的慈濟師姐,T7說: 「師姐問要不要做好事啊?做善事,不用多少錢!幫助人。 我說好啊!舉手之勞,反正也沒多少錢!我就捐那個錢。她就每個月來收。(T7-02-01) 然後收了半年,「她就跟我講說,她的意思是說,我在做生意呀!可以幫忙師父募款呀! 我說:好呀!舉手之勞,這很好呀!其實那時後,對佛教也沒有一點概念。(T7-02-02)」 另外,這位師姐拿了慈濟月刊給T7在沒客人的時候閱讀。 T7看過後心想:「這位師父他講的、寫的那些話,很白話! 一般人都看得懂,都不會排斥。所以,開始去看其他的慈濟書刊。(T7-02-03)」 後來,那師姐又邀請參加慈濟列車,一起參加慈濟列車回來後, 開始會去一些廟宇索取一些結緣書來看。 民國81年時,這位客人慈濟師姐再一次邀約T7到靜思精舍參加佛二法會, 法會結束那一天,這位師姐對T7說:「要皈依的人,把名字寫一寫, 上人說不拘形式,只要跟師父頂禮叩頭就好了。(T7-06-01)」 順此因緣,她也就跟著叩頭頂禮皈依了。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位資深師姐跟我說:『年底慈濟委員要授證, 妳要不要出來授證?』就這樣授證了。(T7-05-01)」 她自述這一段改宗的原因,來自「生活化」、「人性化」的慈善作法: 「我從小有讀過聖經,很喜歡看神話故事,尤其是很喜歡西洋的神話故事, 西洋的神話很人性化、很生活化,它融入生活的環境裡面。 可能是受西洋神話觀念影響蠻深的,師姐拿月刊給我看, 發覺師父講的也很生活化、很人性化。後來我就慢慢了解上人在做一些濟貧的工作, 我覺得她的慈濟慈善作法,跟那個基督教、天主教的方式到落後地區去服務, 可以說是很一致、類似、相似的東西,所以我很認同上人的作法, 很相信師父所講的佛法要生活化。(T7-08-01)」 T7回述這段改宗的重要媒介說: 「如果當初在這師姐之前,是天主教的修女,或者是牧師,我相信我會往那邊跑。 如果他們是先來跟我互動的話,我會往那邊的。(T7-10-01)」
T8是位中年職業婦女,住北部,已婚育一子,家境小康,原生家庭無宗教信仰。 她對於自己的生活挫折是能夠坦然接受的, 因為「這跟小時候的成長有關,我爸爸有大的胸襟,很寬宏的大量。 就在我爸爸身上學習到這一點。所以碰到我人生困境的時候, 我覺得我都能坦然的去接受,接受人生的一些困境。(T8-02-01)」 她平常喜歡讀書,閱讀了《了凡四訓》而開啟向佛教探問之緣, 「我很訝異的就是,在善裡面,還可分成真善、偽善、小善、大善, 原來佛教裡面講的就是這麼究竟,一個善就可以說到這麼微細的, 所以我很訝異!在那個時候我就慢慢去接觸佛教。(T8-01-01)」 之後,工作上遇上一位慈濟師姐來勸募,T8自述: 「那時候完全不懂佛教,很自然就說:我參加!自己經濟情況也不是很好,我就參加。 那時候我很自動跟她講:我幫妳招會員。會有這個念頭,是好像我必須應該去做的。 所以我就很自然加入會員之後,然後就招募會員,再交給這個師姐。(T8-01-02)」 T8因職務調動後,上班時間是八個鐘頭, 所以就有比較多的時間參與慈濟的活動,直到民國82年參加慈濟委員授證。 她自述:「那時後,對法都不是很了解,都只是從善門入。(T8-02-01)」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