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5/14 18:13:01瀏覽337|回應0|推薦1 | |
慧學讀本: 1.《百喻經》原典 (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09_001 ) 3. 姚仁恭的澆心時刻 (253) “行”,還是“不行”? “You are free to make whatever choice you want, but you are not free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hoice. 我們有“做任何選擇”的自由, 但沒有逃避 ”這些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的自由. 我們可以不理會我們該做的事,但 我們永遠無法不理會“沒去做該做的事”帶來的後果.”──姚仁恭
一、<送美水喻>,《百喻經》卷2,34經,原文: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喻涅槃城)五由旬(長度單位,一由旬約十六里,喻五道/五趣,喻五乘教法),村中有好美水(水特別甘甜,此喻村有純淨的甘露法水),王勅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遠離送水之苦,喻修善法過程生起退轉心)。時,彼村主(喻行菩薩道者)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村長為村民之苦向國王申訴請求),改五由旬作三由旬(喻由五乘法改作三乘法),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此路一樣是原來的五由旬,並沒有不同)」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喻堅持奉行三乘教法)。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生死輪迴之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向涅槃城(究竟離苦之解脫涅槃);心生厭惓,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因長期修習而感到厭倦,心生退轉而無法堅持勤修向涅槃)。
如來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乘:車輛單位,此一乘法喻以佛乘行菩薩道度五道),分別說三(以三乘教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度五道)。小乘之人(以小車乘喻指二乘:聲聞乘、緣覺乘),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二、方素珍改寫<送美水喻>,名:<誰是大笨蛋>(《百喻經圖畫書》第10冊)
這一年夏天,紅森林到處缺水,很多動物都快渴死了!小花豹勸大家搬到綠森林去,他說:「從紅森林到綠森林有五十公里,差不多走五天可以到達。」
小猴子立刻搖頭說:「不要!走五十公里,太累了!」 大浣熊摀著耳朵說說:「哇!累死不如渴死,我才不去呢!」 小袋鼠捧著肚子說:「叫我連著跳五天,我也不要!」 小烏龜縮著短腿說:「你們都走不到,那我更別想了!」
怎麼辦呢?小花豹跑去問捲毛獅王,捲毛獅王說:「也許只要走三天就到了,三天後,你們就可以喝到冰冰涼涼的河水了!」小花豹立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
大浣熊想了一想,說:「嗯!三天比五天輕鬆,好吧!我去。」 小袋鼠想了一想,說:「呃!只要跳三天,而且有大浣熊作伴,好吧!我也去。」 小烏龜指一指小袋鼠的「口袋」說:「如果半路上,我爬不動了,你願意載我的話,我也去。」 小猴子很生氣的說:「喂!你們這些笨蛋,五天說成三天,路還是一樣遠啊!」大家都沒理他,立刻出發去找水喝了! 後來,他們還是走了五天,才到達綠森林。但是,小袋鼠高興的說:「奇怪!一點兒也不累!」
小猴子呢?還在紅森林裡想著:「是他們笨,還是我笨呢?」最後,他又熱又渴的昏倒在地上,動也不動了!
三、心與法的對話
1、由<誰是大笨蛋>聯想到《莊子˙齊物論》關於「朝三暮四」之喻:”狙(獼猴)公(養獼猴者)賦(分配)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2、由<送美水喻>聯想到《法華經》卷六<譬喻品>所云「火宅三車喻」,佛陀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以大乘而度脫三界火宅之生死流轉。為什麼呢?因為有情眾生無法盡受一佛乘之法,所以佛陀以善巧方便的權教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大正藏》第9冊,頁12~頁13,如是云:
國邑聚落,有大長者,……財富無量,……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
3、修行者勿落入宗派式的「大小乘之諍思」,因為佛陀乃為了不同根機、不同道糧者,而將一佛乘法分成三個層次或次第說,引導所有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苦。我們當自檢視修道式的「發心之趣向」,自己是否有因為持恆的靜修道業,培育智慧、福德資糧,而漸漸地擴大發心,及更接近踐行解脫道或菩提道之目標──在於解脫五道或六道(增加:阿修羅道);也要檢視過程中是否心生疲厭而無法堅持到底,故心生退轉或捨離之念想。 延伸閱讀:原始佛教的一乘道 https://blog.udn.com/quietdharma/126762501?f_UA=pc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