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8/29 13:18:58瀏覽372|回應0|推薦1 | |
時序入秋,風輕輕,空氣中透著一絲絲涼意,也隱約感受到夏末的依戀。立秋日,整理佛典彙編資料閱讀《雜阿含經》第367經時,心意識駐足在「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於是,決定八月份八日禪的思惟修主題:精進禪思,內寂其心。佛門視農曆七月是「吉祥月」。如何才是真正的吉祥?「內寂其心」吧。是故,擇初一至初八進行一人份的「八日禪」修持。
輕風拂過五蘊門,漏室靜觀了心音; 處暑在即知時節,隨順緣起任去來。 為什麼佛陀不厭其煩提醒聲聞弟子當「精進禪思,內寂其心」呢? 每個人總是希望快樂地活著,平安地過著生命中的每一天。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想望的恆常不變之快樂與平安,似乎不容易做到呢!也許,有人一直到白了頭才深切地醒悟"人生無常" 吧。
其實,每人都具有最真實且獨特的生活智慧,只要用心去覺知與領會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於是,透過對人世間的現實與事實的個人化"體驗之知",能讓我們在面對極速變化的人情事時,還能自我開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勝敗乃兵家常事;與人往來,好聚好散;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月圓月缺,悲歡離合,總有時;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人生有味是清歡;有失,就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粗茶淡飯,嚐得菜根香;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知足常樂;看開些,放下執念;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挑戰各種不可能與不確定性……
然而,我們在生命長河中漂流,雖有諸多"救生圈"隨境救援,但一顆心還是飄蕩不安穩;在生活的起起伏伏裡有些無奈,在生命的乎明乎暗中有困頓感,在生死的迴避忽視裡藏著恐懼。這就是生命存在的大苦呢!如此真實的苦,豈能體而不察呢! 對光頭自己來說,隨著年歲的增長,及修學佛法的投入,已漸漸明白了尋常生活上能否享受真正的快樂與平安,是跟自己的福報與空慧資糧有關係;福慧多些, "無奈、困頓、恐懼"等等附屬品就會少些。因此,當自己走在離苦大道上,就心悅誠服於「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秧」;並更加勤快老實地練習「端身正坐,繫念在明」;換句話說,就是得空時或特地撥時間「精進禪思」,亦即靜坐中思惟法句法義,並以生活經驗為境緣而深入佛法—佛法如何解構與建構身心世間的相待關係。
自忖禪行者每經一次的如理作意,大腦的意識運作就被佛法制約化一次;因此,久練成習慣後,腦與心意識的運轉就能夠不乖離「緣起中道」的軌道,對生活上各種五花八門的觸境,也可以依佛法知見作出有助於淨化情意志的舉措。當然,對所謂的"隨遇而安,隨緣放曠"或"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或"覺知當下"或"空相應,隨順緣起"之法教意蘊,也漸漸能感知與體受一些些,隨之更加肯定這些"純粹的佛法"之於生活、生命、生死的無限作用,是行旅人生不可或缺的道糧呢! 狂心頓歇,得安心; 歇即菩提,住寂樂。 釋迦如來聖教明—體知諸行無常,入無願心解脫;體知諸法無我,入空心解脫;體知寂靜涅槃,入無相心解脫。或無願,或無相,或空,雖分別施設成三,實則以空(實相智慧)為導,貫穿一切法、一切行,通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通達的人生觀,當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2020.08.29夏安居記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