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依空住,體寂靜
2020/05/24 17:04:23瀏覽362|回應0|推薦3

東坡居士的〈定風坡〉寫下自己傾聽

柔奴云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之感悟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對佛弟子來說,如何自作證心安處呢?

 延伸閱讀:從人空入手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04828715

笛卡兒 (Descartes) 以直觀的命題說:「我思故,我在」。

若此,我不思故,沒有我在?

 

當我們靜觀生命的實相,終能明了思,如流水;我,如長河。

那流水般的思,與長河般的我,皆是生滅法,無自性法。

因此,我不思故,沒有我 (非我-無我-無自性-空)在。

也了知:一切煩惱皆來自「我的-我的想-我的愛」。

那麼行者尋常就自我訓練「依空住」吧

於一切法「不念-不思惟-不作意」,

那流動的每個當下唯純粹的完全的覺知,

串習此心依空住、離諸相而漸顯空三昧、無相三昧;

接著如《雜阿含1242經》所說,只要持續不斷地

修習無相,滅除憍慢使,就能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

 

印公在《空之探究》頁41如是云:

無相三昧是依四念處而修的。四念處是: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解脫的一乘道。

依此而修無相三昧,不取一切相,不取法有,也不取法無;

真能修到無所取著,就能自證涅槃了。

經中常說:依四念處,修七覺支而得解脫。

每一覺支的修習,都是

「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捨即不著一切)」的。

不取著一切相的無相三昧,

可說就是「依滅,向於捨」的修習。

無相三昧,是依四念處而修的,故,四念處是解脫的一乘道。

 

或者,練習DIPA MA (蒂帕嬤) 提出的十項必修功課:

1.選擇一種靜坐法門,並且持續不斷地修行。

2.每天靜坐。

3.隨遇而安。

4.修習安忍心。

5.解放自己的心。

6.熄滅情緒之火。

7.一路開心。

8.簡樸的生活。

9.培養祝福的精神。

10.這是一場輪迴之旅。

 

自知凡心之起心動念,所念是欲染愛取;然,

此心的作用,可以是執念,也可以是慧思。

珍愛生命的行者,於尋常生活中,不斷對境慧思:

依法句法義的思惟,正見一切無常、無我、無生……

令心安於當前的實際樣態,使生活沐於寂靜的法味裏……

 

近日喜見大小創意齋酋長姚仁祿老師提出「逆向工程」之語;

全文摘記於下,與您共勉:

出處:2020.05.16 修行札記:《修行:正向創新、臨摹創作、逆向創新》

設計的目的,是完成「成品」或「作品」。
成品(或作品)一定與人有關,

但不一定是實體(例如音樂、哲學理論)。

設計作品,有三種方法:
其一、先有概念,再做模型(mock-up),再做出成品,

稱「正向創新(Innovation)」。

其二、觀察現有成品,反覆臨摹,做出盡可能接近「原作」的「作品」,

稱「臨摹創作(Imitate creation」。

其三、分析演繹先前的成品,做出相似或超越的成品

稱「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修行,大概也一樣......


2500多年前,悉達多王子,用第一種「創新」的方式,

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為「人類進化」的目標,

以Prajñā-pāramitā(梵語,「到彼岸的智慧」之意),

將自己轉化成第一個「測試模型」(mock-up)。

為何是創新?

因為在他之前,這個目標與方法,沒有人在地球上做過,而且完成「作品」。


現代修行,離開2500多年前很遠,我們不可能像是

當年親近佛陀的弟子一樣,親身與佛陀雙向溝通,參與佛陀的「修行實驗室」,

以佛陀為標竿,盡可能的「臨摹創作」。


現代修行,比較適合「逆向工程」。

以佛教經典為「人類進化的規格說明書」,

逆向摸索,測試成佛的路徑,一輩子接著一輩子,

希望逐步做出「相似或超越」的成品。


~2020.05.24 夏安居畫記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