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業報之原理
2019/10/02 20:30:00瀏覽307|回應0|推薦1

20191002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阿含要略》B〈增上善學〉「1-0-4因果應報 (十二)」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要點摘記: 

1. 有業必報。這樣的話,我們該如何理解「轉業報」? 

1) 「轉業報」,不是轉為「不報」或轉變「果報的內容」,而是轉變「受報時的感受」,是業果現前時,讓你承擔起來不會感覺到難受。換句話說,就是改善自己的態度或處境,讓自己更有能力承擔業果。譬如:你必須擔一百公斤的重擔,但你目前體能只能擔五十公斤,所以擔不起來;然,等你鍛鍊好體能到可擔負八十公斤時,這個時候的你要擔負一百公斤,就相較輕鬆了! 

2) 要如何改善或轉變「受報時的感受」?簡言之,就是由修福與修慧的力量來轉動之。因此,當正確地明白業報原理,就不會一再祈求佛菩薩替我們消除惡報了吧。 

 

2.《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不定報者:若業,1)非增上心作,2)更不修習,3)又不發願、迴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 

1) 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是一定的業報原則。在善惡因緣具足的當下必報,也是必然的。所謂「不定報」,指果報尚未形成之前;唯有在此時才能有空間努力「轉業報」,為過去所造的惡業謀求改善或轉變「受報時的感受」。同樣的,對善業而言,也可以在善報尚未形成之前繼續行善,謀求增進或轉變「受報時的感受」,這就像投資一樣,本來只能賺一百萬,現在因為增加投資額而回收翻倍,然後又有資金繼續投資,不斷擴展、充實。 

2) 這段經文只說明了「不定報」的三項條件,但其實想使果報早點成熟,或增加必然性,也離不開這些因素。這三項條件:

(1) 增上心作。增上心就是存心,也就是這個行為是經過思考、評估之後,有意識地作為。

(2) 更修習。就是一再重複做,每重複一次就會增加一些必報的力道;若一而再,再而三,連續不斷地做,變成習慣性反應,那業與報的關係更加肯定。

(3) 發願迴向受生。也就是迴向如何受用;當果報呈現,有了回收,要如何運用它。 

3) 「不定報」的三項條件,就像學生填寫志願之前他會思考:為什麼要考大學?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科系?有的是為了興趣,有的是考慮未來的發展性,可能是這個行業工作機會比較多,或是比較高薪等,這就是「增上心作」。考上大學後,因為有了目標,若在選課和工讀時也能朝預定的方向選擇,每天不斷累積該項行業應有的能力與條件,未來順利找到工作的機率就很高,這就是「更修習」。畢業後果真很快就找到工作了,開始賺錢、存錢,便計畫要在幾年後存到第一桶金,也就是第一個一百萬,然後要拿來做什麼用途,這就是「發願迴向受生」。 

4) 我們要以行善轉業報,就必須圓滿這三項過程,這樣福報就能快點成熟;當罪報真的來臨時,承受起來就不會那麼難受痛苦了。倘若,行善的時候沒用什麼心,也只做了一次,之後也沒想這一些福報要做什麼用途,這樣雖然也會有果報,但只是順其自然,善報不會提早來到,更最重要的,也不會產生任何附加價值。因此可知,所謂的「不定」是「不立即」的;而「定」則是「必然」的,且很快就會呈現在當前。 

 

3.中阿含.15經》:「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不一定)受報。」 

1)故作業「故意做」;與「增上心作」的意思是一樣的。凡故意、有意去做的事情,一定會「受其報」,這就是說「業力」的確定是來自「思已業」。 

2) 由受報的時間點來看,有「現世後世兩種。現在所做的行為,有些不必等待來生,在此生就能形成結果;有些今生雖然尚未結果,但其「業力不失」故,就會等到後世成熟了再來受報。而這個「後世」,可能是接著的下一世,也可能下兩世,凡此生之後的任何一世都屬「後世」。 

3)「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是說:有一些行為是無意識、不小心做的,這類的行為就不會受報。譬如:你剛受完菩薩戒,因為一定要持「不殺生戒」,所以下定決心要吃素,也不再打蒼蠅和蚊子。可是回家以後,隔天一早醒來,感覺手臂很癢,睜開雙眼一看,發現手臂上面有一小攤血,而且中間還有一個黑點,再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隻蚊子的屍體。原來是自己把蚊子給打死了,沒想到受菩薩戒回來才第一天就開了殺戒。然而,要了解:你不是故意的,只是晚上睡熟了,因為抓癢,無意識下才把蚊子弄死了。你不是因為起瞋心,恨那隻蚊子讓你癢得難受,又吸了你好多的血,才打死蚊子;所以,沒有造「故作業/思已業」,並不會帶來果報。 

 

4. 延伸閱讀:

1) 一趟覺的心路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40357071

2) 因緣果報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26532005

 

 

二) 靜心聆聽-楊郁文老師談《阿含要略》B〈增上善學〉「1-0-4因果應報 (十二) 

第26集 (由37:30始~)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平靜的覺知狀態。。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且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以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