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09 20:30:00瀏覽1488|回應0|推薦2 | |
20191009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一、慧學分享 以虔敬心禮敬世尊及三皈依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rn Gacchâ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â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âmi. Sādhu~ Sādhu~ Sādhu~
一) 《阿含要略》B〈增上善學〉「1-0-4因果應報 (十三)」楊郁文老師談佛法, 要點摘記:
1. 行善不斷,重罪轉輕微受 1) 「業力」不會憑空消失,而且善、惡業力不能相抵。但是,若能夠一直做好事,過去做壞事的種子就不會有增上緣,惡果也就不會立即成熟。不會立即,不表示不報。但我們可以累積更多善的資糧,使自己更有能力承受業果,感覺上就不會那麼難受痛苦了。所以,行善不斷,是可以轉業報。同樣的,不是轉為不報,是同樣的果報,只不過可以轉為「輕受」、「微受」。 2)《中阿含.11經-鹽喻經》的三個譬喻,是分別舉了「鹽喻」、「奪他羊喻」、「負債喻」,這樣譬喻解說是透過量化的方式,將業報的輕重量化對比出來,讓我們更容易去體會、理解:雖然是同樣的報,但會因當時個人的處境和處理的智慧,而得到不同的對待,也因此而有不同的感受;譬如經文云:「有一人,修身(修增上善學和信學)、修戒(修無漏戒學)、修心(無漏心學/無漏定學)、修慧(無漏慧學),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彼於現法設受不善、惡業報而輕微也。」由此可知,像這樣一個依法修行的人,其壽命也很長,但以前曾「作不善業」,還是「必受苦果」;雖然,必定承受苦的果報,但苦報之受已經轉為輕微受了。當中,由「壽命極長」,就知道他是有福報的人,而他不僅有福,還能精進修行,所以得以改善處境,連帶受報的感受也改善了。是故,若要「轉業報」就要修福、修慧,福慧雙修不偏廢。
2.智者當以譬喻得解—鹽喻 將一大匙的鹽加入一碗水中,要你一口喝下去,那可難受了。所以,要能入口的鹽水,鹽與水得有一定的比例;若鹽超過一定的量,喝起來就很苦惱,這就像受苦報一樣,要在短時間承受所有的苦報,實在痛苦難耐。但是,若加水稀釋直到能輕鬆入口,甚至像烹調菜湯,使鹹淡符合自己的口味,不僅不會痛苦,喝起來還很舒服。而佛陀所舉的例子,是將定量的鹽丟進恆河,當鹽均勻地溶解在河水裡,鹽離子分散,根本連鹽的味道都嚐不到。 當知道要將鹽稀釋,或用作調味品,或是拉長時間慢慢攤還,這就是智慧。就如現今買賣的行為的分期付款,本來是本利一期要還清,現在可以分好幾期來攤還,負擔就減輕了許多。 所以,修會是必要的。當我們修慧就會知道:思已業必報,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另一方面也會知道:業報可以轉為輕受,這也就是創造善緣把時間移後、條件放寬的情況下來還債。而當面對現前的苦報,只要心甘情願去承受就會輕鬆許多,想想昔日歡喜做下的壞事,今日苦報已來臨是不能逃避的,豈能不以甘願承受心去面對它呢! 而除了修慧,還要修福。修福有兩種途徑:就社會名望、地位來說,那要廣結善緣,譬如可以主動從事公共服務如到社區等;就財力而言,可要多布施造福,譬如:捐獻衣食住行等日用品給需要的人。但是,不管是布施造福或廣結善緣,都應當抱持一種單純的心,只是因為知道做人要做好事結善緣而已。日久,他人自然會敬重你,也自然會有相應的善回饋產生。
3.智者當以譬喻得解—奪他羊喻 奪他羊喻是和社會地位的影響有關。在某個鄰里,有個貧窮的人,家裡養了一隻乳羊,可以每天擠奶給家人補充蛋白質。某日,這一隻乳羊忽然走失了,由於牠是家人營養的主要來源,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把乳羊找回來。 窮人因為只養一隻,而且天天看,對牠的外形特徵一清二楚,所以還可辨認得出來。四處找來找去,沒想到竟然在村長的羊欄裡看到了;原來是村長看到走失的乳羊而想要佔為己有。窮人只好硬著頭皮,低聲下氣先向村長道謝說:「謝謝村長,您真是好心人,要是我這一隻乳羊是別人撿到,那一定馬上宰殺了,不會養在羊欄裡,等人家來認領。算算時間有兩天了,草應當也吃了好幾把,我馬上回去割加倍的草來還您!但是,這一隻羊一定要讓我帶回去,否則我家裡的孩子沒奶喝會活不下去!」貧窮的人因為身份地位低,所以會低聲下氣地索債。但是,若反過來說,走失乳羊的人是村長,撿到乳羊的人的是窮人家?當然窮人家並不敢佔為己有。可是村長找過來了,是絕不會低聲下氣,也不會多說客氣話的,一定馬上使用權力把乳羊帶回去。假使窮人家多辯解幾句,那可不得了,很可能立刻受到懲治。 這就是說,一般人向地位崇高的人索討,都會用比較緩和委婉的方式進行,避免對方難堪;但是,若是向地位低賤的人討債,通常不會考慮是否讓人難堪,更多的是會欺負汙辱低賤者。所以,「地位」也可以「轉業報」,然,這個「地位」不是依靠錢財或政治制度規範下的階級,而是「用善緣的親和力」來做決定的。
4.智者當以譬喻得解—負債喻 關於負債喻經文云:「負債人貧無力勢,彼貧無力故,負他五錢,為主所縛,乃至一錢亦為主所縛。……負債人產業無量,極有勢力,彼以是故,雖負百錢,不為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為主所縛。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彼於現法設受不善惡業報而輕微也。」 負債喻,幫助我們理解「業報」原理,也鼓勵我們平日要多修福修慧。當苦報來臨時,才能有智慧將它轉變為增上緣,也才有福報使自己更有力量去承擔,使重罪得輕受。那福報來臨時,也要有智慧去享福。 我們對於福報要不迎,對於苦報要不拒;不迎不拒,就是對業報應有的態度。但是,一般人對於樂報是趕快往身上招攬,對苦報則是往外推,這可說是不相信業報原理,且不情願受業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
二) 靜心聆聽-楊郁文老師談《阿含要略》B〈增上善學〉「1-0-4因果應報 (十三)」 第27集 (~30 : 25止)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靜坐時間,自我練習〔靜坐共修三部曲〕:遍身放鬆法、止禪、觀禪。 第一部曲:用感恩心、柔軟心遍掃全身每個部位,從頭頂開始往下至腳趾,關注每個部位並作意「感謝祢、放鬆下來」,好讓忙碌一天的身體修復。 第二部曲:練習止禪的「安般念-純粹地觀察出息入息」,好培養穩定的「覺知力」,達到一種平靜的覺知狀態。。 第三部曲:在練習安般念一段時間後,若心識還算平靜、平穩,就可切換觀察的對象(所緣境),由呼吸轉到自身的身心狀態,以實觀(如實觀察)每個當下的感受或心念僅是一種生滅活動,沒有恆常不變的,好從實相中漸漸增長「平等心」,且以著明覺心智去接受各種身心感受的來去,不管是樂受、苦受、捨受,以及內在念頭、想法之生生滅滅;修習過程的要領在於「觀察身-受,檢視心-法」。 此刻,讓我們從原點出發:收攝心意,集中精神力觀察鼻孔前的「入息與出息」;入息進來了,知道吸進來了;出息出去了,知道呼出去了……。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願 您與親人家眷及所有眾生, 於生時,身無病痛,心不顛倒,一切善願得遇善緣成就。 臨終時,正念現前,心無罣礙,往生善趣,遇法緣,續修菩薩道,圓滿佛菩提。 更願 您於日常修習「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為解脫涅槃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