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第三集《帝國邊陲》有感
2007/02/01 14:06:41瀏覽820|回應0|推薦2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

 

第三集《帝國邊陲》有感

 

看《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

第三集《帝國邊陲》,

吟唱老師的歌謠,

令我感到清領初期的台灣,

是個沉重的,

是個悲哀的,

 

唐山過台灣,

心肝結歸丸。

過番存一半,

過台灣無底看。

 

這是無奈,

如果家鄉福建、廣東是好過的,

三百年前誰會來渡大海,入荒陬。

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

 

那「蕃薯不驚落土爛,

只求枝葉代代傳。」精神,

就傳承下來了。

 

我的開台祖邱章藏先生,

萬萬沒想到,

在嘉義番路五百恩落地生根,

子孫家業就可安定下來了。

二十年前父親家逢巨變,

加上五百恩宗親們收入微薄,

一批親戚重走開台祖的步伐,

遷移蘆洲、板橋等台北地區,

維持生計。

如今,能溫飽家房,

感念先祖、祖輩、父輩的努力,

為家打拚著。

 

關於叛變械鬥,

吟唱老師的歌謠,

更貼切了,

君不見龍山寺口白皤浮,

不知是妻哭夫兮父哭子。

這是為了搏取生路,

而拼一身剮,

換來死路一條,

許多家庭的破碎。

 

噶瑪蘭通判柯培元寫的

熟番歌:

人畏生番猛如虎,

人欺熟番賤如土。

熟番歸化勤躬耕,

山田一甲唐人爭。

 

聽吟唱老師一唱,

聞之鼻酸啊!

沒想到我們的祖先為求地產,

壞了平埔族的生計,

同化了他們。

他們的文化能倖存至今,

令人不勝唏噓。

現今台南西拉雅人在海濱祭祖,

據我看到的文獻記載,

是由尪姨〈女祭司〉帶領哭祭。

我想這哭祭,

哭的不只是祖先開拓艱辛,

還有那被外來者的壓迫的委屈。

 

記得,小學二年級,

老師把兩位同學叫到前面,

一個是矮矮白嫩的女生,

代表是漢人;

一個是壯壯黝黑的男子,

他是布農族的,代表是原住民。

於是,老師說故事了。

老師說很久以前,

台灣有很多族群,

有漢人,有原住民。

漢人為了奪得土地,

以不擇手段將原住民趕出故土。

使原住民不得不入山謀生。

 

如今,看了熟番歌的悲愴吟唱,

我心裡想哭了!

歷史有太多的不公平,

永遠無法彌補那傷痕。

司掌命運及歷史之神啊!

祢玩笑開太大了!

悲劇一直在重蹈覆徹,

古今不知多少人為歷史悲劇哭泣著!

 

西拉雅的尪姨嚎哭在海邊傳來,

令人心寒,

更令人悚懼。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eenelizabeth3&aid=706297